|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知识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书写9个字。 2.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随机出示:登颧雀楼插图 3.指导读课题,登/鹳雀楼。学生齐读。 4.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 2.指导朗读古诗。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指名读,齐读。 4.启发学生思考:哪些诗句是写诗人看见的?哪些诗句是写诗人想到的呢?我们来好好读读想想。 三、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 2.引导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并交流。 提示记忆字形的基本办法:换偏旁(楼—数、欲—容),加偏旁(依、穷) 四、细读品味,理解诗意。 1.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美丽的风景,诗人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古诗,讲解前两句)“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尽”说明什么? 3.播放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的情景:你看见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谁能把太阳下山的情景说一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最后看不见了) 4.太阳正慢慢西沉,黄河水奔流向前,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 5.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讲解诗的后两句)学生齐读。理解:“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什么意思? 6.你觉得站在哪一层上能看得更远?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生答:看得更远)就必须要——(生答:站得更高)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什么?(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让学生读一读) 7.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8.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组成和笔画摆放。 2.指导书写“楼、依、尽”。 3.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 4.学生描红、仿写。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山玩水,咱们跟着画面好好地去游一游,看一看。(课件图片展示庐山风光)是啊,庐山的风光这么迷人,吸引了很多游客,还为它题诗作画呢。我们熟悉的一位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庐山后,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指导读“瀑”。学生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抓住课题,引导发现:同学们能用“望”组词吗?(遥望、观望、仰望……)课题中的望就是远望的意思。(或遥望……)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诗中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瀑布、炉、烟、遥、川”。 3.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个别生字的读音,如“川”字读翘舌音。 三、通读古诗,读出节奏。 1.师: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歌有节奏,诗也有节奏,听听老师有节奏地读一读,你们小声地跟读(出示课件) 2.学生练习朗读,小组之间练读。 3.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人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作者看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出示前两行。 2.播放多媒体课件(静态远景),直观感受,品味“挂前川”的意思。体会“挂”的妙用,学生读,师做挂的动作。 3.播放多媒体课件(动态近景),这幅图描绘了文中的哪句诗?体会瀑布从山下流下的动人情景。 4.精读第三、四两行诗,品味“飞”、“三千尺”、“九天”的意思。 师:瀑布真的不多不少有三千尺吗?诗人李白量过没有?噢,这是把它夸大了的。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这样一写,瀑布就更有气势了。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大声朗读全诗,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配乐读。老师播放音乐,把这首诗美美地有滋有味地读一遍。 五、学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注意“烟、炉、挂”左窄右宽,“川”独体字,注意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仿写。 六、教师小结 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也尽情抒发吧。 七、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李白的诗篇,召开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 李白 王焕之 日照/香炉/生紫烟, 白日/依山尽, 遥看/瀑布/挂前川。 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 欲穷/千里目, 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古诗——爱古诗。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低年级古诗教学应加强有感情地朗读,本节课注重了这方面的培养,如在第一次初读过程中,可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读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必定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 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品读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不但备好课,还要做好预设,并能灵活把握课堂的全局,这是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
||||
![]() |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