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 敲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上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象脚鼓 凤凰花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本文讲了____和____一起过________的事。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忘 泼 度 龙 炮 穿 向 令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氵”加“发”是“泼”;“火”加“包”是“炮”。 (2)换一换:“席”减“巾”换“又”就是“度”。“空”减“工”换“牙”就是“穿”。 (3)减一减:“响”减“口”是“向”。 (4)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板书:忘、泼、龙、令) “忘”: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不要写成“友”多一点。 “龙”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尤”。 “令”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17 难忘的泼水节) (1)字词检测: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敲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上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我们学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2.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抓关键词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板书:火红火红)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第三自然段。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一串串 一条条)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3.交流展示: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板书:笑容满面)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板书: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四)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三、拓展提高,实践交流。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
||||
![]() |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