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四册古诗二首咏柳教材理解  
  《咏柳》教学参考  
作者:佚名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整棵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
  “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投影片。
  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 识字教学。
  垂:翘舌音,读“chuí”,声母不要读成“c”。
  裁:平舌音,读“cái”,声母不能读作“ch”。
  似:多音字,在本课读“sì”,“好像”的意思。
  丝、碧、剪:要读准字音,同时用部件法记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练习读通语句的过程中熟悉字义。然后同桌练习读课后生字,最后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课文学完后指导写字时,再次巩固字音,分析记忆字形。
  2 写字教学。
  垂:独体字,共8画。书写注意笔顺:垂,第七画横要长些,托住上部笔画,盖住末笔横画。
  丝:上下结构,上部左右两部分都是“”,不要写成“幺”。
  裁:笔画多,半包围结构,里边是“衣”,书写时衣字的第六笔捺写作点。笔顺:。
  碧、剪:都是上下结构,笔画多,容易写长,书写时注意处理好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位置。
  难写的字,教师应字字示范,指导学生在课后的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三)词句教学
  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
  碧玉: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绦:用丝织成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词句教学。不要孤立地解释词语,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结合观察课文插图和联系实际,去领会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内容。
  这首诗的大意是:
  用碧玉装扮成的一棵柳树,
  垂挂着千万根绿色的枝条。
  是谁裁出这片片细小的嫩叶,
  二月的春风就像那神奇的剪刀。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首诗押“ao”韵,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感情来。朗读时,要启发学生想象:在河边湖畔,一棵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时而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千万根柳条抖动着细嫩小巧的叶子,随风摇曳。如果这样的解说再配上优美的古曲,一定能使学生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朗读可参考下面的节奏示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当学生多遍入情入境地朗读之后,便及时引导学生看图诵读,达到熟读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是结合课文内容的扩展练习。基本要求有三点:第一,学完本课后,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柳树,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二,观察之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和感受。第三,用两三句话写出春天柳树的美。此项练习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去亲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要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观察、表达训练。为取得好效果,要选择好活动时间和观察点。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 解题:“咏”,通过写诗作文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 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4 利用生字卡,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
  5 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 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相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 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 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 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 看图练习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 用生字卡读生字。
  2 分析字形,说出难写的字的记忆方法。
  3 指导写字,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仿写。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如果课前已安排观察,可在练习背诵环节之后进行说、写训练。如果时机不成熟,课前没安排,则另外组织观察,练习说写。

  五、相关资料
  1.背景知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唱。因此,唐诗成了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诗篇,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呢?本文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它运用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地使我们渐渐进入佳境,领略到唐代诗歌高妙悠远的意境。
  2.内容概要。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修辞方法灵活多样;语言的魅力
  文章分两部分。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一首,宛如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赏析者对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部分,是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从总体上感受诗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
  3.课文讲析。名篇共赏识瑰宝。想象、联想、感受再现诗境。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揣摩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的形象。作者对诗句的分析通俗而形象,第一句总写柳树给人的印象。作者紧扣“碧玉”一词,用优美的语言阐发双关意义:以比喻义想象柳叶的色彩、光泽;以借代联想柳树的袅娜多姿,静中有动,这样,就使柳树的意象在鉴赏者心中“活”了起来。如果说第一句是概述总体形象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写局部,写细节,因此作者就像画家画工笔画那样细细地揣摩诗句的含义。“万条”写柳枝的茂密,“垂下”写它的轻柔,随风飘拂,“绿丝绦”写了它的颜色和质地,“绿”照应了前句的“碧”,“丝绦”则重在表现柳枝如丝带的柔顺与光泽。作者分析第三句和第四句时则侧重于剖析设问,简洁明快地点出那“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嫩叶”都来自春风的剪裁。
  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启发我们感受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我们进入诗的意境。
  首先,作者从这是一首咏物诗说起,点出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并引用民间俗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来证明这一点,接着抒写自身的感受,说明诗人是“借柳树歌咏春风,歌咏春天的到来。”借咏柳而咏春,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咏物诗的独到之处,它将作者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化身。作者对诗的深入探究使我们的理解向纵深发展,从对诗作表面形象的欣赏深入到对其内在意蕴的理解。
  其次,作者从诗作的构思角度精辟地分析了诗作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一是巧用比喻。把柳树喻为碧玉,喻为美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二是用联想、想象启发读者。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引着我们随着他的思路去联想、想象,去品味诗的意境,去丰富诗的内容。如剪刀的春风“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绿。”这些对春天美好的想象烘托出诗作深远的意境。三是给人以启示,是谁在手持“春风”这把剪刀来“剪裁”绿柳,妆扮春天呢?作者从更深一层诱导我们思索,得出结论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在描绘春天,在进行着这值得人类歌咏、赞美的创造性劳动。是它,挥舞剪刀,裁出了万紫千红的世界。由此可见,写树在于写春,赞春在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作者分析了这首诗层次的变化。富于变化的层次可以造成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先总写后具体描述,也可以说是先勾轮廓再画细节。前两句为直接描写,语调平平,后两句一改前面的平铺直叙而写猜测和回答,近乎于修辞中的设问,层次中有了起伏的变化,就构成了一种节奏美、韵律美了。
 
 
  [2020-01-30]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上一篇  贺知章《咏柳》赏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