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景事交融 悟景体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
||
---|---|---|
作者:佚名 |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由事入景,感悟景色之壮美。 1、读题,重积累。由于教材编入的上一首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题目形式完全相同,学生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知道是送别诗。此时,我们还可以“顺手捎带”,从三方面进行有效积累:①这样题目的诗你还知道哪些?②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③了解杨万里和林子方吗?你还知道杨万里的其他诗吗?(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诗自成一家,因号诚斋,当时被誉为“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传世仅为一部分,有《诚斋集》。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前两个积累是理解题目后的古诗分类巩固积累,同时学生比赛似的发言也激发了学习激情;第三个积累是人物生平的了解,属知识的积累,但主要是激发对杨万里的敬佩之情,奠定学诗的情感基础。 2、读诗,重理解。先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西湖荷莲景色之壮美,奠定学诗基调;再由学生自读,理解诗句意思;最后交流,重点理解“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等词语,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西湖景色的壮美。 3、训练,重悟景。对古诗所表达的西湖莲荷壮美景色的感悟,不能仅仅靠朗读来呈现,还应该运用语言训练的方式来呈现,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一是口语训练,让学生加上语气词说说诗句意思,表达出诗人的惊喜、赞美。例如学生会说:哎呀!到底是六月的西湖了,景色不与四季同啊!林兄,你看这景色是如此壮美啊——与天际相连的荷叶是无比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是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口语训练,融入了学生的语气和情感,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古诗翻译赋予了生活情景,富有创造性。二是描写训练,读着这优美的诗句,看着这壮美的画面,你能用笔描写出这西湖莲荷景色吗?启发学生从荷叶莲花的形与色、动与静、点与面等方面来描写出莲荷个体的可爱与画面整体的壮观,展示西湖荷莲壮美景象。 二、由景悟情,体会送别之深情。 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还停留在写景诗的认识上,没有能认识到是送别诗,没有能体会到送别深情。我们还应该由景入手,从景色中感受送别之情。 例如,我们可以扣住“别样红”一词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此时的荷花“别样红”呢?学生一般会结合诗句中的“六月”“映日荷花”来说出原因,是因为夏日阳光的映照使荷花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还停留在理解景色的思维层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到情感的层面,教师可以追问:“难道今天的阳光比平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会使荷花别样红?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使作者感觉此时此刻的荷花别样红呢?”学生可能会说到是作者心情愉快的缘由,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今天心情好,会觉得什么都那么可爱,都那么美丽。或许是朋友林子方有美好前程了,或高中功名了,或升官赴任了,或回乡探亲了,或做生意发财了……总之他们是幸福之别,是喜悦之别。也可能是作者杨万里为人豁达,被眼前壮美之景所感染,没有象常人那样将离别当作是离愁,而是以诗来赠予林子方,祝福友人,勉励朋友。 关于杨万里当时送别林子方、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无法查到,但以上这种以多种假设的口吻,将体会诗情置于更为宽泛的语境之中,促使了学生多元感悟。这样的古诗解读和感悟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且是合情合理的。 |
||||
![]() |
摘自《丹阳教育》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夏之荷韵 课之诗情——我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