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 引导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老师说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重点: 1. 引导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2. 理解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作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昨天,有同学向老师提出,为什么用《画杨桃》来做课题?那如果让你把课题换一个,你打算怎么说? (一件难忘的事;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在课上的一件事;……) 同学们能换成这样的课题,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错。 二. 引导质疑: 导: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大胆提问题,现在老师来了解一下,读课文之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1. 引导质疑。 2. 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3. 指名交流。 4. 结合学生回答,梳理板书一些问题: (1) 父亲、老师的话相似在哪?作者为什么说“一生受用”? (2)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3) 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难忘? 5.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法、问题,说明你们已经在主动的学习了。你们提的问题不错。涉及了文中的重点句段,你们能从重点句段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明白、不懂的问题,很好,老师先不解答这些问题,希望在互相交流讨论过程中,自己弄懂。这样记得更牢,印象更深,对吗? 三. 抓重点,理解课文: 1. 第二自然段: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成这样?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到?(第二自然段) (2) 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划出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句子。) (3) 把划“——”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果关系) (4) 试着用“因为……所以……”连句,加深理解。 2. 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1) 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哈哈大笑、嘲笑)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笑声和他们的对话后,态度怎样?老师做了几件事? (2)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讨论。 (3) 师生交流归纳:a 审视杨桃 b 提出“像不像”“好笑么”的问题 c 请同学们轮流坐我的座位,并问他们“像什么” d 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话 (4) 相机引导学生自己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老师的神情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 3. 第十八自然段: (1) 自由读,认真读懂每句话。 (2) 指导分层。 (3) 指导朗读: a 指名读 b 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c 引导抓住“不要……要……相信……是什么样的……就画成……” (4) 齐读这一段话 (5) 读了老师这段话,你懂得了什么? (6) 解答“老师、父亲的话相似在哪?”(找出父亲的话,师生分读父亲、老师的话,加深理解) 四. 师过渡总结: 他们的话告诉了作者深刻的道理:画画,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别人画的与自己不同,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画。同学们想想,他们的话是不是仅仅讲了画画的道理? 他们的话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 作者把这些话牢记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一生都得到帮助,得到好处,所以,他说“他们的教悔使我一生受用”。这件事也因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 指导背诵: (1) 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 (2) 自由练习背诵。 (3) 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从重点句段提问: 实事求是 父亲 叮嘱 不要想当然 印象深刻? 终生受用 老师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似在哪? 一生受用? 神情变了? 直接说明? |
||||
![]()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 |||
上一篇 |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八 | ||
下一篇 |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