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贝”的故事》说课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一些由“贝”衍生出的汉字,如:赚、赔、购、贫、货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锤炼,就形成了汉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汉字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低年级能使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1.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2.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教学重、难点: 识字教学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况且本课为识字课,教学重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教学难点: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借助图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突出在玩中学乐中学,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同时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导入。 出示复习字词大屏幕出示: 贝壳 贝类 漂亮 珍贵 饰品 随身 容易 损坏 钱币 参与 钱财 有关 赚钱 赔付 购买 贫困 甲骨文 (1)出示本课词语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3)全班齐读词语三遍。 (4)单独出示文中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在多读中对词语复习巩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看看吗?快打开书33页。听范文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问题等。 ①讲“贝”字的起源。 ②人们把贝壳当作“饰品”用以佩戴。 ③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购买东西,同时列举与“贝”有关的汉字。(设计意图:初读部分给学生作好示范朗读,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切实地感知整文章。) (三)介绍甲骨文。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它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简单介绍甲骨文的由来) (四)贝”字是如何形成的呢? 贝的写法演变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精读理解,重点突破。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贝壳是什么?出示贝壳图片。 (贝壳是保护动物身体的铠甲。)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B.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作为饰品。 (1)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 (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2)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3)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4)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 (学生查字典回答)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范本,活学才能活用。于是,我设计了查字典,从示范开始,再让学生巩固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文本中走了出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贝的特点:珍贵、不容易坏装饰品 用途:用贝当作钱币 赚 赔 购 贫 货 设计意图:采用图文式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达到了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不断识字认字的目的。 |
||||
![]() |
摘自《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贝”的故事》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