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从《带刺的朋友》看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 | ||
---|---|---|
作者:曹鸿飞 |
一、字词学习可以很有趣 第一课时有四组词语的教学: 1.用“猜测”带出“预测、检测、测试”,其中“预测”是借用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里的词;教学“缓慢”,是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它的反义词;“监视”这个词语是放在《课堂作业本》中进行教学,理解“监视”和“注视”的区别。在第二课时中,老师在课堂结尾处又用“那个东西”回应了“监视”这个词语。 2.第二组四字词语:“让人眼馋、逐个归拢、扎在背上”是教学学生读好翘舌音。 3.第三组词语:“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 4.第二课时教学“恍然大悟”。 从以上教学中可以看出来,老师在处理教材后面的“会认读的生字”时,仅仅没有对“聪”进行教学,而“聪”这个字也是学生们最容易认读的生字。可见本堂课中的生字教学是相当扎实的,并没有仅将好教的字拿来“展示性”教学。学生也学得很落地,每个词都理解了。课堂上,教师还着重教学范写了两个生字:“枣、刺”。 二、读书可以很充分 本文课后题的第一题就是“朗读课文。”很多老师在只是把它当作很平常的一个要求,曹院长说“就这一个朗读课文,是值得去学两课时的。”这两位老师就朗读课文的角度来说,两节课读了9次: 第一次是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次:读1—2自然段,圈出刺猬偷枣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次:朗读3—10自然段,借助积累的词语,完成偷枣的过程。 第四次:重点读第10自然段,完成系列学习活动。 第五次:在第二课时中默读课文,划一划表现我心理变化的句子。 第六次:读句子,对刺猬的称呼你有什么发现,读好称呼。(其实读好称呼就是在读好文章,读好情感变化。) 第七次:联读两篇课外文章。 第八次:选句子,一人读,一人演。 第九次:再次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体会情感。 一堂课上用这么多时间让学生朗读,这在公开课上是不常见的。 三、课后习题可以很落实 课后题的第二题: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在第一课时中,老师是借助课堂作业本最后一题,让学生读文练习。 课后题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还借助了课外联读的文章丰富了学生对刺猬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更加丰富了。 在统编本教材中,课后习题教得好,大部分任务就完成了。 四、课堂作业本也用得很好 1.用作业本教学词语“监视”与“注视”的区别。 2.利用作业本让学生了解刺猬称呼的变化,体会作者感情。 3.在教学第10节时,借助作业本的课内阅读的选择题,了解“刺猬的身子长大了一圈的原因”。 4.利用作业本上的情节框架图,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借助框架图练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五、阅读生长可以如此明显 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后,对文本的理解,对刺猬的印象是有变化的: 1.初读之后,老师让学生去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学生往往会说“这是一只聪明/高明/贪吃的刺猬”。 2.在重点读了第10节刺猬偷枣的过程后,学生会说刺猬是“高明的”,此时学生对“高明”的理解已不是第一次那样,而有了更鲜活的印象。 3.在第二课时中,让学生体会“我”对刺猬称呼的变化,这只刺猬在学生的心里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刺猬已是心理层面上的,学生已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此时还产生了新的阅读需求:我和刺猬以后还发生了什么?…… 此时再联读两篇课外的文章,学生对刺猬的情感就不一样了:灵性的、益兽、活泼的…… 这是一种阅读成长 六、课内阅读量可以这么大 这两位老师不仅将课内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多读了两篇文章。老师精选了教学内容,猜留有这么多时间。 七、课外负担可以这么轻 更要看出以《带刺的朋友》为例,看统编本语文教材可以怎么使用。两位老师都是非常常态地进行教学,而且完整的以两个课时进行演绎,更能看出统编本教材的日常使用。 1.抓住语文要素这一目标,做好保底教学,实现一课一得。 语文要素就在单元学习目标:阅读+习作。这一版本的单元学习目标比人教版的更加清晰、明朗,阅读目标可以贯穿整个单元。这一单元的阅读目标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其中“积累喜欢的语句”不是让学生自己随意去积累,而是老师要透过课文去看清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第10小结,吴老师用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填空、阅读,这就是让学生积累的过程,然后吴老师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演读,体会它的生动。 2.抓住课后习题,实现教育学的引擎功能。 课后习题可以带动“拟定目标”,比如教情感体会,用小刺猬的称呼变化来体会情感;“转化学习过程”,比如教学小刺猬偷枣的过程时,先让学生填写作业本最后一题(提取信息的方框),然后再演读,再讲;“检测成效”、“学习的拐棍”、“课外拓展(个性化)”。 在用统编本教材的时候,不要绕开他们已经设计好的习题,而去做自由发挥和额外设计。 3.借助《课堂作业本》,优化学习活动,落实课堂练习。 4.抓住新的单元内容,做好专题研讨,实现教学突破。 如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 5.抓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一主线,做好“1+X”联读,实现课内大量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采取“1+X”的模式。 6.抓住学习评价(含命题),避免穿新鞋走新路。 |
||||
![]() |
摘自《番薯蛋皮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教学“生动”是这样来的——听蒋老师执教《带刺的朋友》有感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