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
---|---|---|
作者:佚名 |
此“翠”一定是“青翠”“翠绿”之意吗? 1.查词典,“翠”还有“鲜明”“分明”意。 白亮与黝黑,何尝不是鲜明的对比呢? “青螺”原也有“画眉之螺形墨”的一层意思,是黑色的,并不仅仅可以理解为“青色田螺”。 2.模糊的释义,“翠”还可以理解为“美丽、美好”。 这两种理解,似乎比“翠绿青翠”来得更合理一些。 一切解读皆误读。斯人已乘黄鹤去,一切凭君各自悟。 教后记: 开课时,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宿石邑山中》,想象:如果让我们根据诗意画画,会画什么?曹轶彬说:“首先画一座耸立在云中的山峰。”接着,同学们说出了古诗描绘的画面,完整而清晰。石邑山如画,洞庭湖呢?我出示了洞庭风光图片,请学生用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画面。结合我们上周五开展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很多学生加入了描绘画面的朗诵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那么洞庭湖在刘禹锡的笔下是怎样的呢?了解刘禹锡时,有学生课外背诵过他的《陋室铭》,陈胤羽知道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我说,刘禹锡是个牛人,不是他写的诗多,也不在于他多有才华,像韩翃一样是全国十大才子,而是……我卖了个关子,先读他写的诗。 这首诗,先读三遍,再议诗意,学生很快就学懂了。进入品味古诗阶段,我的问题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洞庭的美?学生很快找了三个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为什么这三个比喻好呢? 在这样的问题中,学生体会了比喻的贴切和新颖。 “翠”的问题也是这时提出来的,我的问题是:“翠”指的就是碧绿的颜色吗? 学生一开始都说是,我引导大家一起看诗句,时间是“湖光秋月”的夜晚,此时的湖面都是朦胧的,遥望湖中岛,还能看见君山是翠绿的颜色吗?回答是肯定不能,那么,这里为什么用“翠”呢?我告诉学生,“翠”有“鲜明”“美好”的字义,学生马上有人说出,白银盘里一青螺,黑白分明,这里的翠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汪晨说,这也许是诗人联想到白天的景色,我也肯定了他的理解。 读完了这首诗,我说,《岳阳楼记》里有一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的是升官贬官的人,刘禹锡贬官到湖南常德,看到洞庭,他的心态怎样呢?学生从诗中得到“平和”“淡然”“愉悦”,此时再回到课前所说的“牛人”一说上去,学生明白了:人生有顺境逆境,心态平和最可贵。 读完了刘禹锡的览物之情,我们又交流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其他诗人写洞庭的诗句,一起朗诵了李白、杜甫的相关诗作。 |
||||
![]() |
摘自《蜗行》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望洞庭》片段赏析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