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五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编排到三年级了!  
作者:佚名
   
 
  去年我研读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时,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去年的树》,今年新的教材发下来,发现《去年的树》被“砍”了,换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换?这是太瞧得起我了,我不过是教材的使用者,不是编写者,哪知道为什么要换呢?我也想知道答案,可是我与编写者不熟,也没有从别的渠道找到想要的信息——网上有一篇文章,作者忖度,是因为对“想象”的定义重新厘清后做出的调整,还拿出七年级教材中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作为依据——这一推断,难以令人信服。
  换了就换了呗,不过是换了一个“例子”而已嘛!也许,感觉有些“不适应”的,是曾经教过人教实验版语文教科书的老师们,因为那套刚刚“下架”的教科书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编排在六年级下册的,与现在差了“三岁半”呢!那套教科书中,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伴的是《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梗概+精彩片段)、《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精彩片段),显然,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此单元接触、了解外国名篇名著。在现在的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编排在“童话王国”单元,与它为伴的是《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样一对比,语文教师应该敏感地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三年级与在六年级承担的语文学习价值是不一样的。用教材教,教什么,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考虑怎么教。
  为什么要将《去年的树》换成《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清楚。不换行吗?好像行。对比一下原来《去年的树》和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的思考题,答案似乎更明了——
   
 
  两篇文后的三个思考题,目标指向基本是一致的。第一题朗读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可能是考虑到篇幅较长,但结合第二题,读出小女孩的处境和渴望,应该是很自然的追求。《去年的树》第二题明确指向了“想象”,而且属于创造性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题虽然没有直接指明感受“想象”,但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指向的内容是文本中最丰富、最吸引人的想象。第三题,都落脚于分享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我们足够细心,还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巧合”,两篇课文要求会写的字,竟然有四个是一样的,它们是“柴、冷、诉、离”。
  《去年的树》换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会有疑惑,那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如果站在学生角度来看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学生大概是不知道换了的。真要替学生想一想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学习体验和结果,大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藉由教材读到《去年的树》和认识一位日本的童话作家新美南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安徒生,学生是不会错过的。
  现在该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三年级,该学什么、怎么学了。
  学什么呢?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主要是用来让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之外呢,当然还有基础性目标(字词学习、朗读等),还有与文本特性有关的内容理解和感悟、语言品味和积累的目标。
  怎么学?要为学生全生活着想,要注重指向目标落实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板块一:字词学习,整体感知。
  第一步:聊聊读过的童话,课本上的,课外读的,最后聚焦到安徒生身上,因为他是这篇童话的作者,因为以前读过他的《丑小鸭》,应该课下还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这是兴趣的激发,也是经验的激活,还是知识和姿态的准备。
  第二步:带着对童话故事内容的期待读课文,读通读顺,自主学习字词。
  第三步:交流——
  一是词语和句子的朗读、体会。如“红一块青一块、又冷又饿、火焰、蜡烛、精致、圣诞树、温和、慈爱……”“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是借助词语和句子,说一说自己读过这个童话故事后的初步感受,顺势梳理故事内容。
  板块二:聚焦几次擦燃火柴,体会小女孩的愿望,感受丰富想象
  第一步:自读圈画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看到这些东西。然后填写表格,体会小女孩的愿望。
        看到的东西     小女孩的愿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二步:交流分享,朗读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理解小女孩的愿望。
  板块三:发现对比,深化感受。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现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小女孩和其他人的处境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一说对故事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不要对主题做过多讨论和生发,能感受到小女孩愿望的美好并对她产生深切同情就行了。
 
 
  [2021-07-08]  摘自《360个人图书馆》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