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实录之二 | ||
---|---|---|
作者:张店区公园新村小学 刘延云 点评: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丁华芳 |
师: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请你一边看,一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出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金色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 生:这是景色宜人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满树黄叶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 生:这是一个硕果累累、凉风习习的季节。 [教师注重调动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既有语汇,使秋天成为一幅幅鲜活亮丽的画,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符合中年级学习规律。]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谁来读课题? 生:听听,秋的声音。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的什么? 生:秋的声音 师:听听,谁的声音? 生:秋的声音 (引导学生读好重音) [不仅要看,还要“听”,声色俱佳,巧妙的过渡。] 二、自学课文,聆听秋声 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在课题12的旁边有一个星号,说明这是一篇—— 生:略读课文 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 生:自读 师: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对我们的自学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分享,还可以仿写诗句。 师:要想有感情朗读,首先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自己练习一下好吗?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想一想,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声音呢?读吧,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的有效激发,老师不断地启发、调动和激发学生,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思考,去发现,为进一步的阅读品悟奠定了基础。] 师:这首诗都写了谁的声音呢? 生:黄叶落下来的声音 生:蟋蟀叫的声音 生:大雁的声音 生:秋风的声音 师相机板书,并指导“蟋蟀”的写法,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细微处引导学生注意辨析字形,发现汉字构字规律。] 三、品读秋声,读中想象 师: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么多声音,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第一至第三小节。 师:你读了几个小节? 生:三个。 师:听老师读,看看老师怎样读这三个小节。 [如何朗读,教师通过范读,渗透着读的方法指导。] 师:你听出是三个小节了吗?老师在读的时候,一个小节和一个小节之间停顿的时间—— 生:很长 师:你能读出三个小节吗? 生:读第一至第三小节 师:读得真好!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仿佛看到了秋风掠过田野 师:田野是什么颜色的? 生:金黄色的 师:你们能像她这样一边想象一边读吗? 生:再读一至三小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蟋蟀振动翅膀,在和阳台告别。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读的是文字,而头脑中想象的是画面,你读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把文字换成一幅幅画面。谁还想读? 生:再次朗读一至三小节 师: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大树抖抖手臂,跟黄叶告别。 师: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蟋蟀跟阳台告别,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在我们的头脑中都是一幅幅画面。同学们,想一想,黄叶会和大树怎样告别呢? 生:大树,明年我还会回来的。 师:黄叶会叫大树什么? 生:妈妈。 生:大树妈妈,明年我还会再回来的。 师:和大树妈妈说声“再见”,课本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齐:道别 师:(板书)如果我跟别人说声“谢谢”,应该叫什么? 生齐:道谢 师:如果我跟别人说声“对不起”呢? 生齐:道歉 师:原来,这个“道”字,还有“说”的意思呢。 师:课本中还有一个词,和“道别”的意思差不多。 生:告别 师:为什么不用两个“道别”,而用了一个“告别”呢? 生:用两个就重复了。 师:是啊,这首诗的语言多么丰富生动啊。 [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道”说词语,在组词运用中理解了一词多义,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接触了新知识。] 师:小蟋蟀会跟阳台怎样告别呢? 生:阳台,明年我再回来给你唱歌。 生:阳台,我要走了明年我还会回来的。 师: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她临走的时候,洒下了一串暖暖的叮咛。“叮咛”是什么意思? 生:嘱咐 师:她会嘱咐谁呢? 生:农民伯伯 生:小朋友 生:小花小草 生:小蚂蚁 生:所有的小动物 师:大雁阿姨要到南方去了,她临走的时候,她会深情地对小青蛙说—— 生:小青蛙,冬天要到了,睡觉的时候,你要盖好被子,别着凉。 生:孩子,冬天要到了,快点去挖洞吧,要不,冬天就要挨冻了。 师:她会对小蚂蚁说什么? 生:小蚂蚁,冬天要到了,你应该搬到高处去了,万一下雪的话,会把你的家淹了。 生:小蚂蚁,你要多找点东西吃,冬天要来了。 师:她提醒小蚂蚁要准备粮食了。 师:她会对小朋友说什么? 生:小朋友,天冷了,你要多穿点衣服。 师:如果你听到了大雁阿姨的嘱咐,你心里感到—— 生齐:很温暖 师:所以大雁阿姨临走的时候,洒下了一串—— 生:暖暖的叮咛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真好!黄叶飘舞、蟋蟀唱歌、大雁南飞、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象,多美的秋天啊! [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时期,大多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情境的有效设计,使得孩子忘我投入,个性张扬。他们进入文本中各种各样的角色状态,体验着特定角色的内心世界,说出了内心独特的体验。] 师:小组内一起读,注意一边想象一边读,还可以把你想象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生:齐读一至三小节 师:让我们走近秋,继续去听秋的声音,谁接下去读? 生:读四至六小节 师:读这一部分时,我们就好像看到了作者靠近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在侧耳细听。谁还想读?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听到秋的声音了吗?高兴吗? 生:高兴,你再读。 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听到没听到秋的声音? 生:听到了。 师:“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读。 生齐:“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中感到了一种欣喜? 生:从“听到了”感到很高兴。 师: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它。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练习朗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读。你还可以把想象到的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展示朗读,加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她想象的画面都在脸上显现呢。我们男女生比赛读。 男女生:轮读。 [个性化的阅读能使孩子们各展才华,老师始终坚持诵读为本,采用各种形式的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验了从大脑认读到嘴巴诵读,直到文通句顺、富有情感这一历程,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情感,也读出方法。诵读感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亲密地接触文字,深切地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四、发散思维,模仿写诗 师:秋的声音,多么美妙!除了课本上描述的声音,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 生:果实从树上掉下来的声音 生:小朋友踩踏干枝干叶的声音 生:小青蛙挖洞的声音 生: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生:农民伯伯收割的声音 生:农民伯伯的欢声笑语 师:同学们仿佛听到农民伯伯在那里笑呢! 生:白天鹅再见的声音,白天鹅要飞到南方去。 师:秋的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听,就能感受得到。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呢? 师:在写诗歌的时候,你看刘老师加了什么? 生:引号。 师:把表示声音的词引起来,注意,前引号、后引号的写法。 生:仿写。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实物投影展示) 生:听听,秋的声音,“嘿哟”是松鼠搬运松果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 师:请同学们关注谢臻辉同学写的,他用了一个词“歌韵’。作者在写的时候,没有连着用“声音”“声音”,而是用了“歌韵”“歌吟”刚才是哪位同学讲的?这样写就不重复了。 生:王文雅 生:谢臻辉同学已经会用了。 生:听听,秋的声音,“咕咚”是水果掉进小溪的声音。“哗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生:听听,秋的声音,“呱呱”,是小青蛙挖洞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咕咚” 是木瓜掉进小溪的声音。 师:注意这个“挖”是提手旁,老师给你改一下。 生:听听,秋的声音,“哗啦,哗啦”是湖水奔腾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咔嚓,咔嚓”是农民伯伯收割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滴答,滴答”是雨点亲吻大地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哈哈”是人们欢笑的声音。 师:很多同学都想展示,现在请你放开声音,把自己创作的诗读出来吧! [让孩子仿造课文例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五、拓展延伸赞美秋天 师:刘老师都被同学们写的诗所陶醉了。这里还有一首诗,看看能不能自己读下来。 生:试读《秋天的歌声》 生:展示读。 师:秋天多美啊!我们课下可以找一些秋天的诗歌读一读,可以画一画秋天的色彩,还可以写一写秋天的诗歌。 [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所学的同时,一篇带多篇,既扩大了阅读量,也在学生的心间播下了语言的种子,想象的种子。] |
||||
![]() |
摘自《齐鲁名师网》网站 | |||
上一篇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实录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