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敬畏经典——《火烧云》备课侧记 | ||
---|---|---|
作者:佚名 |
暂且把这话题放一放,说说教学外的事: 平时不大爱看电视,总感觉现在的电视太吵、太闹、太浮。某日,打开电视,正好在播新版的《西游记》,读过原著,看过老版,再看新版,正如网上评论一样,尽管现代技术很到位,但剧中人物造型雷人,动作夸张,新潮语言频出,没有看完半集,就按下了遥控器走人。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经典?专家们这样呼吁:对名著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 我还看到这样一段资料:出于对经典的敬畏,欧洲人改编名著非常慎重。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等在内的作品多次被改编,然而英国的导演和编剧们对改编名著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大多忠于原著。这不仅是因为英国有着挑剔的观众和评论人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经典的敬畏和尊重。正是出于这一份敬畏之心,那些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不少也成了经典。 《火烧云》一课改写自萧红1940年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的第一章第八节。再教《火烧云》,我想,无须多讲,用经典的语文学习方法——读,让学生来学习课文,走近经典,是再恰当不过的。 读出“变”,由动态透出灵动。“变”是《火烧云》一文最凸显的内容,从题目上来看,一个“烧”字把晚霞的云彩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话,把火烧云描写得清清楚楚,动感十足。纵览全文,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一是霞光照来,人和物的色彩都变了,二是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三是天上的火烧云形状变得多而快。正是一个“变”字,让整篇课文充满动态,充满灵动。 读出“美”,从变幻看到美丽。那么多变化的背后是一个“美”字,“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那么多的色彩,怎一个“美”字了得!更何况“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霞光照射下,地上的人和物同样美丽。那是怎样一种美?这样的美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出现。天上的云彩不断地变化,又是另外一种美,马变狗,狗变狮子……“恍恍惚惚”,好像是这个,又好像不是这个,美在变幻,美在朦胧。 读出“趣”,平淡中见到趣味。欣赏火烧云,作者的思想在那一刻不受任何思想的牵制,她被大自然这一美景完全陶醉,像一匹草原的马驹任意地、自由自在地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之上,她像个孩子似的简单而快乐,充满新奇,充满趣味。同时本文在写作语言也非常质朴纯洁。“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个句子读起来想顺口溜,“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这样的句子就好像是邻家的姐姐在讲故事,趣味十足。 读出“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家写“火烧云”,写的是景,其实抒的是自己对童年、对家乡的那一份浓烈的情啊!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萧红的另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一样,作家对童年生活如此留恋,那火烧云、那园子给了她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园。反过来,没有那一份细腻的女性所特有的情怀,也不可能有作家笔下的“火烧云”。 读经典的课文,就像揭开一坛陈年的老酒,越久越香,芬芳四溢。教经典的课文,不妨也用经典的方法,书声琅琅,百读不厌,读读背背,永记心间。 |
||||
![]() |
摘自《江枫渔火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行走在奇特的时空中——解读萧红的《火烧云》 | ||
下一篇 | 《火烧云》预习解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