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福州市井大小学 林俊华 |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五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使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以语文实践的机会。而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的实践活动,也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根据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第一板块的教学(1—9自然段),侧重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角色朗读”的体验中,学会运用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等方法理解词语;在“角色朗读”的体验中,把握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在“角色朗读”的体验中,悟出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把读与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二板块的教学(10—17自然段),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变化。最后设计一个说话练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对陶罐说,或是铁罐,或是自己,也可是其他人。总之,本节课努力做到让学生们置身于故事中,使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地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读、想、说、问、议、演。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等方法理解“奚落、相提并论、傲慢、轻蔑、争辩”等词语。 2、学习用抓住人物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感悟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体会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进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难点:领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 2、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习1—9自然段 1、回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 2、根据自学提示,同桌尝试学习2、3、4自然段。 (1)出示友情提醒: ①用“波浪线”划出铁罐的话,用“直线”划出陶罐的话。 ②圈出表示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并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气。 ③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2)尝试学习 (3)反馈交流: ①指名练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看图理解“傲慢、轻蔑”,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④小结方法:抓住提示语是读好对话的前提。 3、放手自读5、6自然段。 (1)指名练读,学生评议。 (2)联系句子理解“争辩、相提并论”,体会陶罐的谦虚,但不懦弱以及铁罐的蛮横无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7、8自然段。 (1)给对话添加提示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陶罐的宽容、友善和铁罐的不可一世。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2―8自然段。 (三)、学习10-17自然段。 默读10-17自然段,找一找陶罐和铁罐的变化,明白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四)小结。 说话练习: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抄下来。 2、改编故事《铁罐和陶罐》。 板书设计: 陶罐 和 铁罐 谦虚 骄傲 易碎 坚硬 光洁朴素 无影无踪 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看到自己的短处 |
||||
![]() |
摘自《语文实践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