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基于文本 扎实教学 ——评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剃头大师》一课 |
||
---|---|---|
作者: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林春英 |
1.抓住题眼,整体把握全文 两位老师能抓住“我”给小表弟剃头的故事,品读其中的“趣事”,复习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剃头师傅”是“害人精”而“我”却是“剃头大师”。 2.扎实教学,突显学段目标 (1)课堂开始两位老师设计了“听写”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听写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及时复习,而其中“胆小鬼”一词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在听写过后又着重指导“胆和鬼”的书写,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每天指导学生写字的要,在这个环节,林海琪老师的评价语言特别丰富多样。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剃头大师》这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安排了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课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紧扣单元目标,引导学生用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锃亮、坑坑洼洼、层层梯田”等难懂的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言”又“得法”。 3.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理发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引起感情共鸣,在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时,两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回忆理发的经历,使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的过程中,想说、乐说的欲望被激发。 4.精读文本,教给学习方法 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做到让孩子走进文本,在读、圈、画、写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对话,落实课后练习的同时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有一点遗憾的是两位老师在品读感悟重点语句时,没能在孩子的理解文本基础上通过个别读或者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 5.注重说话,鼓励孩子个性表达 语文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中去,读了课文,学生很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经历。两位老师就“童年趣事”给学生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拓展延伸,阅读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两位老师在教完本课都引导孩子课后阅读《调皮的孩子》,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关于本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1.如果从复习环节过渡到新知品读,能抓住重点句子对比阅读,联系上下文,找出事情的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语言运用之妙,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这样处理教材就会更好。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在理解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把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放开手脚,拓展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
||||
![]() |
摘自《中国·上杭教师进修学校》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