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主要讲了纸的发明和改进过程,以及蔡伦纸得以传承的原因,并且从中感受造纸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课前,我考虑再三,为了不让学生觉得说明文枯燥,我收集了多种多样的纸贴在黑板上,并注明每种纸的用处,对此,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认为“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趁热打铁,我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纸的发展过程,顺势引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让学生明确:“造纸术”就是四大发明之一。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首先,要理清的是文章脉络。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先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几千年前(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再去找每个时期,人们是怎么记录文字的。这样一一对应起来找到答案后,文章的骨架就特别清晰了,纸的发展及改进过程一目了然。这一过程,我都遵循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接着,我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多角度去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读罢,学生感受到的其实是一种自豪感,更加赞同:“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种引导。
然后,我又让学生化身为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自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也挺感兴趣的,就是偶尔在表达上,人称会混淆,但是提醒过后就好了。通过这一环节的表达练习,课文内容其实就了然于胸了。
最后,带上自豪感,再读课文,文本内容和文字流露的情感就“齐活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