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出塞》教学设计之六 | ||
---|---|---|
作者:天润实验学校 李石宝 |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出塞》一诗主旨,历来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说;盼望朝廷起用良将说;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说。然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初识诗歌中的“互文”与“用典”写作手法。 3、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歌。 2、预习要求:读熟诗歌,了解大意;背诵诗歌,试着默写;了解王昌龄生平,了解边塞诗及其背景。 教学构想: 引入:诵读已晨诵的“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背诵《出塞》,试着默写,对照板书检查更正。 了解“塞”的含义,简要介绍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说一说: 读诗句。理解大意 初识本句的写作特色: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拓展:运用了互文的古诗句 2、品一品 (1)品味“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精妙之处。 学生自读自悟,比较:一轮明月照边关。 理解明月、边关作为符码,所蕴含的思乡情、征战苦。补充相关诗句。 体味: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 (2)品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来读?(抽生读,师相机点拨)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无数生命的死去,诗人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痛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3、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军士们在万里之外征战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柔弱无助的妻子,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边关,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角的泪,怨一声—— 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她在心中默默的念着—— 4、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安史之乱时,杜甫在《石壕吏》中所描绘的情景,更使人同情—— 再读。 (二)品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了解“用典”及其好处;举例 (3)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拓展:引读:是啊,战争是无情的,“十五从军征——”战争更是残酷的,“战城南,死郭北——” 千百年来,多少人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妻离子散。王昌龄还有一组《从军行》,诉不尽的征战苦,流不尽的相思泪。引读《从军行》五首。 不仅是王昌龄,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也看到常年戍边带给人们的苦痛,引读“黄河远上白云间——”;所以,当恶战在即,将士们斟满了“葡萄美酒夜光杯,——”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 (4)整体再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否真的有了龙城飞将,战争就会结束?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战争”的看法? 2、教师总结,升华认识。 |
||||
![]() |
摘自《绿叶谦韵——谢称发小语工作室》网站 | |||
上一篇 | 《出塞》教学设计之五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