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感想 | ||
---|---|---|
作者:佚名 |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 《牛和鹅》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让学生直观认识批注,提示学生可以批注对内容的体会、疑问等,对写法的体会以及获得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作批注的方法,学习批注的角度。后两篇课文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对理解文章的作用。 第二个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题中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体会“我”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羡”等九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露、角、啊、哄、唉”,会写“段、俩”等12个字,会写“文艺、表演”等15个词语。 2.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 3.能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4.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试着用合适的方式开导“我”。 教学环节之一: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1.要求:1.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问题;2.每组选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3.全班交流。 (1)解释“代表性问题”:对你们理解有帮助,你们暂时解决不了的。 (2)学生交流 (3)指生上台板书 代表性问题: 为什么没有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 为什么说是“窝囊的大老虎”? 为什么要按别人说的做,难道我们要活成别人的样子吗? 为什么说我演出时一点儿也不记得? 不理解的词语:殷切、豁虎跳? 小结点拨:我们以疑问的角度来作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我们在交流的时候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和修订自己的批注。 2.梳理课文 教学环节之二: 1.聚焦“期待”,学习批注 2.运用方法,尝试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并批注。 (2)学生交流 教学思考: 学生经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对于“如何提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单元的批注练习中,也能自主运用。但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后,学生在做批注时,大部分还是以提问为主,很少学生能从其他方面做批注。 在借助表格,梳理心情这一环节中,部分学生还是感到困难,尤其是表格第一列的“事情”,学生的提炼信息和概括能力弱,需要依靠老师提示关键词。但是,在梳理完心情之后,“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速度较快。此处,海需要让学生借助表格连起来说一说“我”参加表演的经过,让学生完整地表述课文主要内容,以训练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 本班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弱,对于批注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在教学时,即使给学生做了示范,但是在后续的自主批注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做好批注。很多同学只是圈画了关键词,但是对于批注内容,迟迟没有动笔。在交流批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才说出几个与之相关的简短词语,语言表达能力不佳。这一问题不单单是出现在本堂课上,每一学科每一节课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强,阅读输入少,山老区孩子与外界接触少,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在交流课后选做题时,几乎全班学生表示没有演出经验,无从下笔。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为什么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这个问题难倒了大多数学生。由于缺少经验,学生不能感同身受,个别学生说因为“我”很难过,所以记不起来。 经过多次练说,后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紧张、尴尬、出糗的事情?还有学生提醒,也可以写一写在黑夜里,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家时的情景。这时候,大多数学生才开始动笔练写,但是多数学生还是以编造为主,字数较少。 |
||||
![]() |
摘自《番薯蛋皮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