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关于《墨梅》 | ||
---|---|---|
作者:顾素珍 |
到底哪个才是标准的。问了几个人,查了能查的书,皆不得结果。上网查,结果更是五花八门。好在《墨梅》是题画诗,那画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于是上网查到了那幅画,才确定这书上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 后来收到教研室发来的关于《墨梅》的说明,和我找的资料也是一致的。 只是这时我又产生了迷茫,那么以前的学生不是我们都教错了吗?再想想,现在各种各样的教辅书有多少是经过严格审核,严谨的呢?这误人子弟的事又何时能了? 张庆主编关于《墨梅》一诗改动的答复 Cjfcy51256: 您发的帖子已拜读。关于新版五年级教科书《墨梅》一诗的文字改动,现作说明如下: 《墨梅》一诗,是一首题画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作为教材应选哪个版本呢?不用说应该选最权威的。 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见附图)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我们的教材据此作了修改。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作为梅花的量词应当是“朵”,怎么可以用“个”呢? “个”,古代写作“箇”。《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声。”竹枚是古人用于计算的工具,是许多长条形的竹片儿。后引申为物量词。最初只是用于计算竹子的单位,唐代以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两箇黄鹂鸣翠柳”,是用于计算鸟类。在这首诗中,则是用于计算花朵。那时的语言习惯就是如此,是不可以以今律古的。 改成“只流清气满乾坤”,是不是就“不可思议”了呢?不然。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我们今天不是还常常说“百花竞艳,芳香流溢”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张庆 |
||||
![]() |
摘自《临海听风》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