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八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营造大语文教学氛围
——《海上日出》教学谈
 
作者:黄自文
   
 
  现在的小学语文新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以《海上日出》(第二课时)为例,说明我是怎样上好这一课,以体现新教材的精神的。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有些不同,它是非常强调观察理解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真切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我决定带领全班学生,选择一个晴朗的早上,来到一条江边的沙滩上,不再拘泥于课室,就把这里作为课堂,一边观日出一边学课文。这样,就能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大语文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实践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景文对照,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景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录音机、录音带、一些练习设计纸片
   学具:画纸、画笔、画板
  [教学时间] 一个早上
  [教学内容] 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我与全班学生依照计划,带齐预先准备好的东西,到达预定的地点,找地方坐好,准备观看日出。
  二、课前热身
   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一些中外名家描写日出的作品,将其中描写日报的句段摘抄下来。现在,趁天色尚早,我们一齐来看看,谁搜集的资料最多、最好。
   在学生相继出示自己的搜集所得后,将这些描写日出的句段进行比较,简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表扬那些搜集资料丰富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观看日出的热情,为课程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三、景文对照,一边观日出,一边学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这江边的沙滩上观日出?而不在某大楼的楼顶上或山顶上观日出?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到沙滩上观日出,与作者在海中的船上观日出,有相似之处,这样,更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当天空出现一片鱼肚白,继而出现一道红霞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的景色变化,然后让大家看书,播放第二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发给学生第一份练习(每生一份),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作答: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
   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形式说出来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
   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
   4、比较:
   (1)“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为什么?
   (2)“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5、理解:“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1)“知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表什么?
   (2)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
   (3)“那里”指什么地方?
   (4)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急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目不转睛)你现在的心情是否和作者一样?
   (5)“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谁能把它表演出来?你能用它口头造句吗?
   6、学完这段课文,结合你的观察,利用你手上的画纸、画笔和画板,画一幅日出前的天空景物图。
   (这几道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出于以下目的:(1)让学生理解,红霞的出现,其实是由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同样,作者判断太阳即将升起,也是根据红霞的范围在扩大,越来越亮。这样,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2)利用小组讨论后回答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初步形成创新的能力。并且,通过小组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3)在这组练习中,有观察、思考、回答、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动眼去看,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身去演,动手去画,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特别注意读出作者急迫看到日出的心情。
   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1)观察:注意观察顺序,可从形状、颜色、亮光、动态四方面进行观察。
   (2)思考: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3)讨论:讨论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回答:将自己思考、讨论的结果口头表达出来。
   (5)画图: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画下来。
   (6)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学法,师生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出的全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有什么变化,一边观察一边作好记录,将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记录在下表中:(每生两份,先发第一份)
  日出过程
形状  
颜色  
亮光  
动态  
  2、学生观察记录完毕后,让学生看书,然后播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用第二份表,一边听录音、看书,一边将文中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日出过程
形状  小半边脸、圆东西
颜色  红得很、红得可爱、深红
亮光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动态  负着、一纵一纵、使劲、上升、冲破、跳出、发出、射
  3、让学生比较两表,看自己所观察到的跟作者所描写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又在哪里。两相比较,谁写得好?好在哪里?围绕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4、小组讨论后,教师适当总结,点拨,并提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便大声读出来,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好在什么地方?
  5、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
  (1)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2)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3)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在同学们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好,是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并且,观察时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将日出的过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反问:以后你们写观察景物的文章,要怎样做才好?
    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在这段课文的教学上,由于教学环节与上一段基本相同,所以教师着重指导,多让学生去做。这是根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来设计的。这样,便能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这里,我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训练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的的方法,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根据上述学法,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
   自学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现在是晴朗的天气,我们难以观察到有云的日出。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进行有薄云时和有厚云时的日出的观察?
   (说明:这时候,学生可能会用纸、衣服、画板、语文书等物品,遮住太阳来进行模拟观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到底用哪些物品来进行模拟观察,效果更好。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懂得:可用白纸、白衬衣等来进行有薄云时的模拟观察,用厚一点的衣服来进行有厚云时的模拟观察,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另外,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这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学法,自学这两段课文。随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检查完学生的自学情况后,提出质疑,让学生讨论:
   在天上有薄云、厚云时,太阳被遮住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日出”?
   (这个质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训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这里,我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就会知道,当时作者到法国留学,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所以,作者对日出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作者笔下的太阳,是那么气势磅礴,无论是薄云,还是厚云,都不能阻挡其锋芒。这样,便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师生共同学习最后一段。
    指名朗读后问:
   1、“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2、这一句是什么句?(反问句)如果将它改为陈述句,该怎么改?(这是伟大的奇观。)
   3、句中的“这”指什么?这一句与文章的题目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
   5、课文以这样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课文用反问句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6、小结。
   (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一方面教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样结尾的好处,使学生意识到写文章要注意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五、质疑问难。
  六、反馈练习:
  形状 颜色 亮光 动态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七、迁移性练习:
  回去后观察一次日落,注意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有什么变化,并且一边观察一边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太阳的样子像什么。观察完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2020-03-14]  摘自《东莞小学语文教研网》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