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天窗》教学建议 | ||
---|---|---|
作者:佚名 |
这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928年写的一篇短文,写活泼的孩子被迫进屋“休息”时只能把天窗作为观察世界的唯一窗口,天窗成了引发孩子丰富想象的地方,说明想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这需要理应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天窗的位置与作用。 第二部分(第4-8节)写天窗引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 第三部分(第9节)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 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又可按“下阵雨时”与“夜晚”两个情境分为两层。 课文词汇丰富,句式既工整又多变化,还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名家之作值得师生共同品味。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材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管,是家长的责任。因此生活中,孩子的天性和家长的责任,常常发生一些矛盾故事。阵雨来了,或者天黑了,孩子愿意继续野跑,家长则让孩子躲回屋里,孩子的身躯被禁锢了,但是他们玩儿的天性不会被禁锢。小小的天窗,让孩子发现了又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茅盾的《天窗》要告诉我们的。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描写了乡下房子的特别。乡下房子怎样特别呢?“只有前边一排木板窗”,这种木板窗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天窗。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这部分内容,作者是分两个方面来说的:先说雷雨来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雷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大人关在屋子里,只有从那小小的天窗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带子似的闪电唰地一瞥”;孩子们于是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接着,作者又讲了晚上,天窗给躺在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当孩子们被逼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们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他们会“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让自己在想象的空间驰骋。他们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他们又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 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他们惟一的慰藉。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讲了天窗留给作者的感受,也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一方面作者抓住孩子好动、爱玩儿的天性。如“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一处处生动的描写,会使我们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童年。表现童趣的另一方面是丰富的想象。爱幻想、爱想象是孩子的共有特征,作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 【教学建议】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地域,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你看,一扇小小的天窗,给过去南方的孩子,带来多少快乐?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用问题引读的方式。 1、揭示课题以后,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2、细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从而进一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3、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生活谈感受,写感受。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4、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式:如“鹰——莺”“偏——蝙——蝠”“玻——璃”。 5、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学习建议】 一·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可直接揭示课题“天窗”,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二·字词教学 词汇丰富,选用准确是本文一个特点,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如“慰藉”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安慰”。但联系上下文后,它的含义就丰富得多了:孩子活泼好动,顶喜欢去观察与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但大人们却偏把他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逼他们上床“休息”,孩子们只能透过天窗去观察与想象,从中得到少量的满足,使心情感受到一些安适。再如“一瞥”,词典上的意思是“很快地看一下”,这里写闪电,带有一点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带子似的闪电一闪而过,时间短暂。 三·阅读教学 1 阅读课文前应交代作者及社会背景,那是在1928年,那时的社会比较闭塞,在乡下的孩子活动范围更小。他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外部世界,尤其能从电视、互联网中多方接受信息。那时的孩子被家长关在黑洞似的屋子里,只能凭那小小的天窗去想象那“神奇的宇宙”。 2 阅读课文可从课题入手,逐层展开。 (1)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围绕“天窗”逐步展开,先写什么叫天窗,再写天窗是孩子们观察世界,大胆想象的地方,最后写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这一部分,课文的三段结构就清晰显现了。 (2)质疑问难,理解主要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是文章中心思想所在,富有哲理,它的含义是“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进行质疑。老师可将学生的疑问归纳成两个问题:“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象”的内容会比“看到”的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在第二段中寻找答案。可请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看到”和“想象”的内容,再把两部分内容前后对比来体会。(作者只看到一粒星,但想象中是无数星;作者只看到一朵云,但想象中是各种各样奇幻的云。)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广阔、复杂与实在”了。以上含义,可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中加深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排比手法的作用。 作者娴熟地交替使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为师生品词品句提供了训练的素材。很显然,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似的,……似的,……似的”“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这些句式正是为了突出渲染孩子想象的丰富程度。排比的句子一般都表示强调或层层深入。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来。 |
||||
![]()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 |||
上一篇 | 《天窗》教材简析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