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聆听乡村的交响——《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
---|---|---|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一小教育集团 王红 |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沉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独特”,什么又是“迷人”呢? 生:“独特”就是“独一无二”。“迷人”就是非常美丽,让人流连忘返。 生:“独特”就是与众不同的,“迷人”就是令人陶醉的。 师:是呀,那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 生:乡下人家门前的瓜架、菜,别有一番情趣。 师:请你把“瓜架”写在黑板上。 生:乡下人家门的鲜花盛开。 师:清你把“鲜花”写在黑板上。 生:乡下人家雨后春笋出来了。 师:清你把“春笋”写在黑板上。 师:你看别有情趣的瓜架、门前盛开的鲜花、屋后探出头的春笋都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真是独特迷人。难怪作者说——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乡下人家还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好好欣赏欣赏这些风景。请同学们自由渎一读第3-6自然段,用这样的问语或简单的句子把你所看到的风景说一说。 (生自由读第3-6自然段,师巡视。) 师:你又欣赏到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画面? 生:我欣赏到了乡下人家晚上的情景,可以说是一幅月夜图。 生:我欣赏到了鸡鸭觅食图。 师:你觉得哪一幅图是最独特最迷人的?找出来读一读,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独特迷人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 二、关联生活,无限情趣在其中 师:你选择了哪一幅图? 生:我选择了吃晚饭的图。 师:是么?请你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这幅图最独特的地方在哪儿? 生:很内然,很和谐。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让人觉得非常自然。 师:他们吃晚饭和我们吃饭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们都是在小院里吃的。 师:吃饭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师:是的,吃饭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因为地点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请你再找一找,看能找出哪些“不一样”? (生自由阅读,找画相关句子。) 师:你找到了哪些“不一样”? 生:书上说乡下人吃饭用“天高地阔”来形容,而我们城里人吃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 师:谁来描述一下天边的红霞? 生:一会儿像马,一会像狗,一会儿像狮子,变化多端,很好看。 生:天空就像着了火一样。 师:除了天边的红霞,还看到了什么? 生: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师:此情此景,老师想到了《饮酒》中的诗句,你想到了吗? 生: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诗——山七日西甲,飞鸟向玉环。 师:在这样的空间,欣赏着优美的风景,这样的吃饭就叫“天高地阔”。 师:看到的不一样,听到的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乡下人家吹的都是自然的微风。 师:哪里看出是自然风? 生:我从“向晚的微风”可以看出。 师:“向晚的微风”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齐“向”字的意思。 (生查字典。) 师:在这里“向”是什么意思? 生:近,邻。 师:那么“向晚”是什么意思? 生:“临近傍晚”。 师:临近傍晚的的微风吹在身上凉飕飕的,非常舒服。感觉到的也不一样。如果你坐在树下吃饭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实际上我也体会过。我在乡下老家的时候,我和父母把桌椅搬出来,在外面吃饭很舒服的。最和谐的就是鸟会来吃掉在地上的饭粒,这是最和谐不过的了。 师:好一幅和谐自然的田园风景画!除此之外,你还感受到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句式探微,觅得风雅意无穷 (生读第3~4自然段。) (师生共同纠正学生“觅食”的读音。) 师:在这一段话中,你是从哪里看出“独特迷人”? 生:我老家也是农村的。那里的鸡都是放养的,走来走去很自由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们很自由? 生:耸着尾巴的雄鸡在长堤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你觉得这样的鸡怎么样? 生:很高傲。 生:很神气。 生:很威风。 师:他还是在写“鸡”吗?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感觉到像是在写人一样,大家好像很喜欢它们。 师:你家养鸡吗? 生:养的,不过是关在笼子里。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句也能说明乡下人家的鸡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是哪一句? 生:是这一句——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你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城市人家一般都是不养鸡的,而乡人家每家每户都养鸡。 师:你从哪里看出每家每户都养鸡的? 生:他说“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照例是什么意思? 生:按照惯例。 师:这句话按照我们一般的习惯是这样说的——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屏幕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鸡,乡下人家照例要养几只的。 请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我发现课文里这句话把“鸡”字单独提前了。 师:把“鸡”放在前面,有什么作用? 生1:起了——个强调的作用。 生2:乡下人家很喜欢鸡。 师:哦,你已经读出了乡下人家喜爱鸡的情感。你真会读书,相信你见了也一定非常喜欢这些鸡。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诗文勾兑,幽幽歌声入梦来 师:不仅养鸡,还养鸭呢! (屏幕出示第4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话中,你又从哪里看出“独特”? 生:他们的屋后有一条小河,河里有鸭。 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他们也从不吃惊。 师:捣衣是什么意思?看到过捣衣? (出示妇女捣衣图,理解捣衣。) (生读句子: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他们也从不吃惊。) (师板书:从不吃惊。) 师:能不能给“从不吃惊”换一种说法? 生:从不惊慌失措。 生:从不四处逃窜。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为什么这些鸭子从不吃惊? 师:是呀,他们怎么从不吃惊? 生:我觉得是乡下人家跟这些鸭子相处得久了,加上乡下人家不会伤害他们,所以妇女在捣衣,鸭子也不吃惊。 师:那么,鸭子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这些鸭子还会碰到哪些情况?试着用“即使,它们也。”来写一句话。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生1:即使有小船划过,它们也从不惊慌。 生2:即使有人在游泳,它们也从不慌张。 师:是的,河里还多了几只“鸭子”呢!(生笑。)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乡下人家都有—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是的,风景无处不在。 (舒缓音乐伴随纺织娘的叫声斩起——) 师(范读第5自然段):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那歌声很和谐。 师:除了歌声好听,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乡下人家秋天夜里的寂静。 师: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月明人静。 师:“月明人静”是什么意思? 生:静静的夜里有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很安静。 师:真的是没有一点声音吗? 生:不是,还有纺织娘的歌声。 师:纺织娘的声音与歌声有什么关系吗? 生:夜晚越是安静越能听到纺织娘的声音,就能让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每个乡下人家,让辛苦的人们甜甜蜜密地进入梦乡。 师:因为静了,才能听到纺织娘的歌声。有一句诗中写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蝉声体现树林的安静,鸟呜让山更加安静。 师:是的,因为安静了,才使蝉的歌声、鸟的声音悦耳动听;也因为蝉的叫声、鸟的叫声让山林更加幽静。这是古人以声音来写静的方法,课文也是用了这种方法,通过描写安静更加突出了纺织娘的歌声。 (生随音乐读课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这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上也蕴含着 美。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了感慨—— 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
![]() |
摘自《傅开国工作室》网站 | |||
上一篇 | 《乡下人家》教学实录之二 | ||
下一篇 |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