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着眼于写法,着手于内容――《慈母情深》教学札记 | ||
---|---|---|
作者:武进区戴溪小学 许建生 |
从学生的阅读经验来看,他们对文本阅读主要关注的是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很少有同学去关注文章的写法、语言的表达。难怪歌德这样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人人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而教学的价值,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含义再到形式,拾级而上,逐步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许多很价值的教学点。如第7节:母亲的工作环境。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里描写的场景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而来?第一次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圈划批注,如空间方面:低矮、压抑、光线阴暗、不足二百平米;环境方面的:潮湿颓败、破缝纫机、噪声震耳欲聋……这是从内容入手,只是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接着,我们还可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质疑: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什么?从而关注到文中对数字的描写,特别是反复出现“七八十”这个词,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我第一次进入工厂的感受是如此强烈,而母亲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却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怎能不让我感动?从写法又回到内容。 再举一例,如第19小节。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语言的特别。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发现语言的表达特点入手,再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感情。还可以对这段话进行对比阅读。 一是把倒装的表达改过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的眼睛,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二是把反复的手法剥离: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三句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可作者为何要选择第一种写法呢?一是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疲劳,三个动作“直起来”、“转过身来”、“望着我”比较缓慢;二是突出我的惊愕,因为我之前从没来过母亲工作的地方,没见过母亲工作的状况,这一次让我非常震惊;三是从语言带给读者的感受来说,这样的表达更有新鲜感,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一部分教学的基础上,第32节的教学则可以放手迁移了。“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四个“立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语文教学是一件复杂的技术活,既要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又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既要关注工具性,又要兼顾人文性。如何促进相互间的融通融合,需要教师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不断明晰教学思路,并设计出一条丰富的、可操作的教学路径。在实战环节,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中关注学情,随机应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锤炼出我们的实践智慧。 |
||||
![]() |
摘自《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慈母情深》课前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