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九册四季之美片段赏析  
  散文教学的关键点——《四季之美》教学片段及反思  
作者:薛法根 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读出词语的“修饰美”
  师:美的散文,就像一个爱美的女人,需要化一点妆,散文用什么来化妆?
  生:女人是用化妆品化妆的。散文化妆,应该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一些形容词……
  师:高明的作家是怎么用词语来化妆的?(出示:乌鸦)美吗?(生:不美。师出示:归鸦)乌鸦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正在回家的乌鸦可以叫作——
  生:归鸦。
  师:有了一点人情味,化了一道妆。接着看——
  生:(齐)点点归鸦。
  师:两三只,三四只,三三两两地赶着回家的乌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美,很温馨。
  生:感觉是一幅很漂亮的画,好像更有人情味了……
  师:有了一点诗意,又化了一道妆。这里把丑的变成美的,用了什么?
  生: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从声音中传递出一种喜爱。(出示:微微的红晕)红晕是微微的——不浓也不淡,刚刚好,更美了。你能用叠词,让“笑”变得更美吗?
  生:微微一笑、甜甜一笑……
  师:课文中还有用叠词化妆的事物吗?
  生:红紫红紫的彩云、漆黑漆黑的暗夜、翩翩飞舞、蒙蒙细雨、点点归鸦、熊熊的炭火……
  师:高明的作家绝不会只用一种方法为文章化妆,请看——
  生:(齐)朦胧的微光。
  师:“微光”本就若隐若现,“朦胧”更增添了一种诗意的美,化妆了吧?再看——
  生:(齐)凛冽的清晨、闲逸的心情、寒冷的冬晨……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在事物前面加上了一个修饰词。这些加上去的词语,让事物变美了。
  师:阅读美的散文,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对那些化了妆的事物,对那些新鲜的词语,要特别留意。
  反思:读散文,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文中的词句,要保持一种敏锐感,善于发现那些新鲜的词语或者句式。一个寻常的汉字只要用对了地方,或者改变了组合的形式,比如重复一下,就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能传递特别的情意,这便是语言的运用艺术。散文的语言,带着作家鲜明的个性风格,给学生展现了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句,在比较中磨砺与积淀对语言的审美力,是阅读教学的必备功课。

  读出文字的“结构美”
  师:美的散文,就像美人一样,身材要好。请你浏览一下课文,这篇散文“身材”如何?
  (生沉默)
  师:课文的“身材”就是文章的结构,文章写了几段话?
  生:四段话。
  师:比较一下,这四段话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段都是总分结构。(师:结构相同)每段话的长短都差不多。(师:都是三四个句子)每段的第一句都是“什么最美是什么”。
  师:四个段落,结构一样,长短相近,没有特别“肥”的,也没有特别“瘦”的。(众笑)这叫“身材”好,就是结构匀称。重要的是,每段的第一句话,句式都一样——
  生:(齐)“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师:作者写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又写了一天中的四个时段——
  生: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师:黎明四五点钟,你们在干什么?
  生:还在睡梦里吧。
  (众笑)
  师:早晨七八点钟,你们在干什么?
  生:在上学路上,或者在学校早读……
  师:黄昏时,你们在干什么?
  生:在回家路上,或者在打扫班级卫生……
  师:夜晚呢?
  生:吃饭、做作业、看电视、睡觉。
  师: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平常的日子,忙碌的时光,似乎没有美。但是,作家高明就高明在你们看到的,我不写,你们没看到的,我写给你们看。这叫——新鲜,这叫——独特。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读散文,要有一种整体感,要从整体走向局部,再从局部回归整体,在回环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和精髓。对文本,不仅要问“写什么”与“怎么写”,而且要问“为何这么写”,实际上是对作者构思的深度还原。这就避免了阅读只在只言片语中推敲与琢磨的“近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体感就是要跳出文本,从文本行文、结构的高度“俯视”,甚至“透视”。这是一种阅读的视角,也是阅读的一种境界。

  读出文本的“有意思”
  师:一个人化了妆,身材好,还要看内涵。我们来看一看,黎明、夜晚、黄昏、早晨,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事物。自己读一段,画一画。
  (生读、画后交流)
  生:春天的黎明写了天空、红晕和彩云。
  师:概括地说,写的是天空的颜色,简称——
  生:天色。
  生:夏天的夜晚写了明亮的月夜和黑夜中的萤火虫。
  师:写的是月夜还是萤火虫?(生:萤火虫)萤火虫你们见过吗?(生摇头)老师小时候在乡下见过,长大后进城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生:秋天的黄昏写了夕阳、归鸦、大雁、风声和虫鸣。
  师:风声和虫鸣,只有心静的人才听得到。
  生:冬天的早晨写了炭火。
  师:春天最美是黎明,美的是——(生:天色)夏天最美是夜晚,美的是——(生:萤火虫)秋天最美是黄昏,美的是——(生:夕阳斜照,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风声、虫鸣)冬天最美是早晨,美的是——(生:熊熊的炭火)古人怎么写一年四季?请看——
  (出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生:写的是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明月、夏天的凉风、冬天的瑞雪。
  师:古诗中这些美的事物,作者一个都没写,写的是我们即使看到了也不太会去留心的寻常事物。寻常事物要写得不寻常,就要下功夫了。请认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哪里让你心里一动、眼睛一亮,你觉得很有意思,就停下来,在边上作一个批注。
  (生阅读、批注)
  师:(巡视,作提示)读文章就像看人,乍一看未见其美,可是越看越好看,越读越有味道……浮躁的人是读不到的,没有耐心的人是读不到的。(约10分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读一读觉得有意思的句子,然后说一说有意思在哪儿。
  生:“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我觉得这句很有意思,夏天的夜晚本就非常黑,(师插话:漆黑漆黑,不美)有了点点光亮之后就显得很美了。
  生:萤火虫提着黄灯笼,一闪一闪的,特别美。
  师:如果是白天飞呢?
  生:白天我们看不见萤火虫的光亮,也就不觉得美了。
  师:你能读得有意思一点儿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就这样交流——先读一读,再说一说,最后再读一读。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通常云是白色的,课文中却描写了红紫红紫的彩云,我觉得很美。
  师:色彩鲜艳。有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里有意思是因为色彩在变化。
  师:一开始是——(生:白色)然后是——(生:红色)再后来是——(生:彩色)发现变化了吧?
  生:还有,这里用了“泛着、染上、飘着”这三个动词,变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先是泛着,然后是染上,最后是飘着。
  师:比较一下三个动词。
  生:泛,是从里面到外面。(师:透出来的)染,是从外面弄上点颜色。(师:敷上一层颜色)飘,是随风摆动的样子。
  师:飘,指悠闲地浮在天空中。泛着、染上、飘着,抓住一连串的动词,才能体会到变化之美。继续!
  生: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我觉得这句很有意思,雨不算大,看着远方,朦朦胧胧的;这朦朦胧胧中,有一两只萤火虫在飞,微小的萤火在雨中显得朦朦胧胧的。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多好!
  生:“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前面写凛冽的清晨,说明很冷。但是后面说了熊熊的炭火,越是冷,就越需要热热的炭火。这里形成了对比,所以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师:再加一句——有了炭火,屋子里面就有了温暖,你的日子也有了暖意。继续!
  生:“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冬晨虽然很冷,但是手放在火盆上面很暖和,心情就很悠闲。
  师:说得透彻一点,有了炭火,寒冷的冬晨就有了闲逸的心情。是这样的意思吧?
  (生点头)
  生:“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里我感觉特别有意思,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归巢时着急的样子。
  师:就像一群人在匆匆忙忙地回家。想象一下,这些归鸦匆匆忙忙地回去干什么?
  生:我觉得是回家照顾它们的孩子。
  生:我觉得它们要与家人团聚。
  生:估计是太累了,想要回家睡大觉吧!
  师:这样一联想,“归鸦”好像就是“归人”,真有意思!
  生:“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从“成群结队”和“比翼而飞”可以看出,大雁在一起飞向了远方,跟随着大雁飞行的轨迹,我感觉思绪也飘向了另一种境界。
  师:我们的目光随着大雁的身影愈去愈远,愈去愈远。我们的思绪也越飘越远,到达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对“比翼而飞”,还有不同的解读吗?
  生:比翼而飞,说明大雁特别相亲相爱。
  生:“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我奇怪的是,这句话开头写的是寒气渐退,慢慢的没有那么冷了,我们都以为他要写的是高兴,但是,他突然转变话题,转变到了火盆里的火炭变成了一堆白灰,然后就说有点扫兴。
  师:注意,我们一般在大冬天寒冷的时候希望暖一点,还是希望冷一点?
  生:暖一点。
  师: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只是,什么意思呢?(生沉默)暖得太快了。能不能一直这样冷?因为一直这样冷,我们一直可以——
  生:烤火。
  师:烤火多浪漫啊,闲情逸致啊!然而现在寒气渐退,不需要烤火了,就有点扫兴了。
  生:“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风声与虫鸣一起合奏,秋天的夜晚就不孤单,不空旷,不寂寞了,于是就有了意思,有了生活的情趣。
  师:是的,回归到了自然这种美好的境界里。“有意思”,其实就是——
  生:有情趣,有趣味,有情调,有乐趣……
  师:《四季之美》就美在——情趣。现在请你们用心读一读,把那种情趣之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思:散文的特征是“真”,表达的是真情实感。阅读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实际上在写什么”,领会作者的“用意”,这就是“阅读力”。《四季之美》写了四季中的四个时段,写了四个时段中的若干个寻常事物,写了这些事物不寻常的“美”,这些“美”是一个整体,看着美,读着美,但是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所以,阅读常常停留在“混沌”的层次,往往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教学的不通透。其实,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文本这个光滑诱人的“苹果”上,打开一个缺口,让学生可以顺着这个缺口深入到文本内部,尽情地吮吸其中的“甜美果汁”。“有意思”,便是打开《四季之美》的一把钥匙、一个缺口,学生沿着这个思路,便能逐步读深、读懂、读透。好的阅读课,总是很简单,但是又很丰富。简单的是用对了方法,找对了突破口;丰富的是学生各有自己的阅读发现与体悟,将文本读“厚”了。

  读出背后的“那个人”
  师:作家用内心的情趣来表达,写出了寻常事物的独特韵味。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不是名字,是一个官职,是宫廷里的侍卫官。猜一猜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要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哦!
  生:温柔的。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很温柔?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师:柔不柔?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浪漫的。你看,“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生:我觉得这个作者很安静,文章写道:“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生: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个心思很细腻又很有情趣的人。你看,“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生:我认为她应该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她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惬意,才能享受到这些事物的美。
  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太好了。清少纳言,的确就是这样一个很优雅的、安静的、心思细腻的、有生活情趣的、能享受生活中一刹那惬意的女子。她是一个日本人。九百多年前,她在皇宫中做侍卫官。这篇文章选自她的一本随笔集,这本集子的名字你们要记住——
  生:(齐)《枕草子》。
  师:“草子”就是册子,这就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随时翻一翻、读一读的小册子。如果你有闲情逸致,可以把这本书买来读一读。
  反思:读散文,要能够读出作者的心思、性情、襟怀,甚至写作时的一颦一笑。这样的阅读,就是穿过文字的丛林,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对话中照见读者自己: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眼光?是否有作者那样的思考?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生活态度?如此,散文才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阅读的美好,就是跟着背后的“那个人”,走向文本描述的美好境界。
 
 
  [2021-05-27]  摘自《朱际红_21716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