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太阳》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它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太阳与我们密切关系的一些特点,说明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课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与我们密切关系的一些特点: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第二部分通过动植物、煤炭、气候变化和预防治疗疾病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密切关系;第三部分揭示了课文的主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课后练习1“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既属于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也是提取整合语言文字信息,从学习阅读到学习表达的训练,可在粗知课文大意后,组织教学落实。但“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的“作用”作为名词,意思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换言之,题目是问学生“太阳对人类有哪些影响”,这样的话,四年级的学生就很难把“关系密切”的内容转换成“影响”来作答,因此,这一题目适宜改为“为什么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样的话,提取整合语言文字信息,从学习阅读到学习表达训练的目的仍然可以达成。 3.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课后练习2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习作语文素养——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样写的好处。在这些句子的学习基础上,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用了这些方法进行说明的句段,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以加深对这些基本说明方法的认识了解。 4.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围绕是哪个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材料写,“初试身手”和“习作”的“审题明要求”教学环节就要适当往前调整,让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搜集整理资料。“初试身手”的审题明要求,适宜调整到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后进行。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二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梳理课文条理、揣摩文章顺序、了解课文内容、概括部分主要意思的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提取、整合语言文字信息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些是落实这一课课后练习1的有利条件,可比较放手进行学习训练。 2.学生在第二学段已经学习过不少的说明性课文,例如《蝙蝠和雷达》《蟋蟀的住宅》《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就说明性课文而言,学生不陌生。但这些课文的学习基本不涉及说明方法的学习,因此,说明方法的而学习是新知,要注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总结讲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那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太阳的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就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一)布置预习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 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1.导语:梳理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吗?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初步知道了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介绍的好处。课文中还有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你能找出来,说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吗?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语句,做上记号。然后想一想,这些语句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四、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板书设计: 16 太阳 一、特点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二、关系密切(举例子) 三、没有……就没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习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初试身手”审题明要求 (一)复习唤醒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习习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习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出示任务:阅读“初试身手”的两个题目,想一想,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些什么具体要求?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件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殖(繁殖)植(植物)粮(粮食)娘(大娘)菌(杀菌)茵(绿茵茵)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七、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八、作业设计: 1.把自己说的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话写下来。 2.观察身边的一个事物和查找白鹭的有关资料,准备初试身手。 板书设计: 16 太阳 一、特点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植物 动物 吃的 穿的 用的 二、关系密切气候(举例子) 预防 治疗 三、没有……就没有 |
||||
![]() |
摘自《人教网》网站 | |||
上一篇 | 李吉林教学设计——《太阳》 | ||
下一篇 | 《太阳》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