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之二 | ||
---|---|---|
作者:佚名 |
为了有所突破,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着重从三方面入手: 一、自主学习,品读诗句 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意比较浅显,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与华山雄伟壮丽的词语,边释义边朗读,通过字词的魅力感悟山河的壮美,再把内心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一下子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有感而发 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我借助现代媒体,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情境感染下,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再创作,把战马嘶鸣、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甚至是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都用语言表述出来,充分体会了北方遗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再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南北方天壤之别的生活,让学生与诗人陆游一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更深层次地体会“泪尽”与“望”的真正含义。 三、反复诵读,升华感情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完整首诗之后,我再介绍作者,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满腔爱国情,通过介绍作者的资料自然引出诗题,学生的感悟更深刻,诗题自然不用多说,学生就抓住了“感”字,再读整首诗,更能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当然这堂课还是留下了一些缺憾。学生读的时候情感虽然激发出来了,可是整体读的时候不够整齐,读不出诗歌本身的韵律;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不够,视频与图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虽然比较直观,但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不进作者的感情世界。诗歌中的“望”字是诗眼,但是我没能在这上面做足文章,只是停留在盼望的理解与朗读上,没有进一步挖掘,这也是最大的遗憾。 |
||||
![]() |
摘自《成婧婷的blog》网站 | |||
上一篇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