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十册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佚名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课文语言。
  2.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2.课件出示放风筝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读音。
     恰(qià) 屉(tì) 嫣(yān) 讳(huì) 晦(huì) 墩(dūn)
     钗(chāi)  敞(chǎng) 袭(xí)
   2.词语解释。
    晦气:不吉利;倒霉。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3个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对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得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①“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飘飘飖飖”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②“鸡蛋”“黑星”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
     ③“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风筝随风而去后很快消失)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一展眼,风筝迅速飞去,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一会儿就不见了。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四、自由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
  六、拓展阅读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林庚写的《风筝》,说说与本文有什么区别。
   (林庚写的《风筝》是一篇散文,生动描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他自幼对风筝的喜爱;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反思]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凤凰、大蝙蝠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教学本文时,我围绕“第一,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第二,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第三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展开,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另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小组交流的时间太少,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太少。今后应多注意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2020-01-28]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上一篇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