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再谈语文要素的转化与落实 ――以《清贫》一课教学为例 |
||
---|---|---|
作者:许建生 |
《清贫》一课为略读课文,是单元教学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一般来说,略读课文可以参考“阅读提示”来组织教学――“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显然,这只是一个主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入,练习语文要素的方法应用,促进语文要素的转化与落实。 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了解方志敏。图文出示方志敏的介绍,包括被捕、狱中斗争、就义简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二、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清贫”一词的意义。(拆词法、组词法) 三、互动课堂。方志敏的“清”体现在哪里?“贫”体现在哪里?他为什么甘于清贫?(理解重点句子,体会句子的内涵:“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清贫,洁白朴素有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四、聚焦反面人物。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士兵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表达的精彩之处。(注意:这里不再停留在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层面,而是提高到文本赏析的层面。)提炼概括: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士兵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热望――企望――失望)体会用词的精准。 五、表达应用。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感情朗读:方志敏同志诗一首。3.结合全文,说说今天我们要不要保持“清贫”? 整个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过程丰满,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及人文素养的渗透,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不禁让我又想起了区教研员裴红霞校长的那次讲话――她说,从知道到运用,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理解句子内涵;(2)感悟表达效果;(3)发现表达密码;(4)积累语言图式;(5)应用语言规律。这五个环节,不是孤立不变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它需要设计好一个主问题,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从精讲到扶放,把读、讲、悟与写作知识的获得过程揉为一体。教学内容不再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思想感情上,而是设法让学生细致地感受到表达的精妙之处,获得满满的收获感和惊喜感! |
||||
![]() |
摘自《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