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整体解读 因题施策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 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对策 |
||
---|---|---|
作者:望江四小 金伟红 |
关键词:统编小语教材 课后练习 内容介绍 主要特点 学习对策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面也有阅读提示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5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5课《七律·长征》、8课《灯光》、20课《三黑和土地》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2次,分别在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这些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者备课学习时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炼阅读话题、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一)全册课后练习内容,如表1:
(二)课后练习数量统计。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共编排课后练习题59道。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其中《花之歌》《灯光》《三黑和土地》这三篇略读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课后练习最多的课文是《丁香结》《桥》》《穷人》《古诗三首》《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这些篇,有课后练习题4—5道。全册平均每篇课文课后练习2.2道。相比人教版当册教材,统编版教材课文练习题有所增加。 (三)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课后练习题主要分为两个维度:首先是阅读探究,该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课文阅读、内容、情感、主题、写法和重难点展开;其次是延伸拓展,该部分以品味、交流、拓展、延伸为主,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两个层次相互联系,逐步渐进,由课内到课外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延伸拓展学习资源。 本册课后59道练习题从两个维度可以细分为读背积累、阅读理解、交流感悟、阅读延伸、练笔实践、资料袋等六种类型,其中读背积累有11道;阅读理解22道;交流感悟15道;阅读延伸6次;练笔实践3次;资料袋2个。 第二部分:全册课后练习题的主要特点 把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我发现本册教材课后习题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题干表述更加具体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题干的表述上更加具体清晰,使教学目标的指向更加明晰。以朗读素养的训练为例。众所周知,朗读是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除了少数课文习题中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之外,在大部分课后习题中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出要求。而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7篇课文中,很多课文不仅在表述上由单一走向多元,而且还在朗读课文的整体要求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细小的要求。现将两套教材部分相同文章的课后习题进行比较,如表2:
再以《草原》一文第二题阅读理解训练为例,如表3: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表述的改变,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文本,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练习设计更具层次性。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的课后习题按照“基础积累——阅读理解——拓展延伸”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梯度来设置的。下面以两套版本中《草原》一文课后习题进行比较为例。如表4:
(三)题目呈现形式多样化。 统编六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例如“阅读链接”都用统一的小图标配绿色条纹边框;“资料袋”则采用一个资料袋的小图标配蓝色边框;“小练笔”配有“钢笔”图标;《竹节人》课后练习中三位同学的交流采用“小贴士”的形式;《宇宙生命之谜》课后习题一中一同学的阅读方法则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总之,统编六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且每种题型的总体设计风格又非常统一。 第三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学习对策 前面我已经提到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者备课学习时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炼阅读话题、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后练习单纯地认为是学生巩固新知的课后练习作业,而是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个“抓手”。那么,再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学习,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完成完成教学任务,并能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呢?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一:紧扣要素 点状散花 本册课本第一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紧扣这一要素其,我准备以“点状散花”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学习。(课后练习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课始铺垫——赛诗激趣 初涉雨诗 课前赛诗,让学生背诵跟雨有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雨景及情致。 课中探究——品词读句 联景悟境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学,结合诗句理解诗的意思。 ◆合作交流: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品词读句 联景悟境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跳”“乱”字)“乱”字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醉于酒,更醉于景,齐背…… 课尾升华——拓展雨诗 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课件出示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这道题的学习对策就是紧扣住“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于“课始铺垫、课中探究、课尾升华”的“点状散花”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二:瞻前顾后 梯度进行 《开国大典》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课后练习第二题:读读写阅兵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再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将前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有梯度地完成。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们应让学生对“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有个初步了解。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作者这里仅用了56个字就描写出了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特点——总分。作者首先是从“面”上指出红军“不怕难”,接着再以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越五岭、跨乌蒙、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踏岷山”五个点来分写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部分也是先概括性的描写了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群体形象,然后抓住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详细的描写,将“面”上的人物群像与“点”中的个体表现相结合,呈现出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了前面这两课的学习基础,在学习《开国大典》“阅兵式”部分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完成这道题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统编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的,同一单元里的课文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有些习题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瞻前顾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梯度地学习。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三:有效整合 链接阅读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认为:“最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的,统编教材重视将阅读往课外拓展。”他提倡阅读教学采用“1+X”模式,在教好“1”的基础上,向外拓展“X”,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 本册教材课后习题中就安排了5次联读任务,其中《丁香结》、《花之歌》联读的是不同作者笔下相同题材的作品;《七律·长征》一诗联读的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歌;《灯光》、《三黑和土地》联读的是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作品;《好的故事》联读的是不同作家对该作品的论述及注解。由此可见,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阅读材料有效地整合起来,把阅读向课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例如:《丁香结》、《花之歌》可以以“阅读链接”为轴心,在文本整合中激发阅读兴趣;《七律·长征》《好的故事》可以以“阅读链接”为桥梁,在文本整合中感悟人物形象;《灯光》可以以“阅读链接”做对比,在文本整合中揣摩表达方法。 总之,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财富。它既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凭借,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知能转化、检测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习题助教、助学的功能,创造性地利用课后习题来落实陈先云理事长说的“目标意识、训练意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
||||||||||||||||||||||||||||||||||||||||||||||||||||||||||||||||||||||||||||||||||||||||||||||||||||||||||||||||||||||||||||
![]() |
摘自《韩吉旺第四届名师工作室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