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十一册教材分析  
  整体解读 因题施策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
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对策
 
作者:望江四小 金伟红
   
 
  摘要:统编六年级上册教材共有27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面也有阅读提示思考题。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对课后习题的规划与设计,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中,所以,用好这些课后练习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也能帮助教师把握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统编小语教材 课后练习 内容介绍 主要特点 学习对策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面也有阅读提示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5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5课《七律·长征》、8课《灯光》、20课《三黑和土地》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2次,分别在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这些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者备课学习时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炼阅读话题、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一)全册课后练习内容,如表1:
课文 课后练习内容 每课课后
练习数量
1.《草原》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句子略)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3
2.《丁香结》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2.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3.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链接。
4
3《古诗词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4*《花之歌》  1.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 1
5《七律·长征》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3.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
3
6《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7《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读读写阅兵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3
8*《灯光》  1.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1
9《竹节人》  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任务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任务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
10《宇宙生命之谜》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
11*《故宫博物院》   0
12《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3.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4
13《穷人》  1.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4.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5.资料袋。
5
14*《在柏林》   0
15《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课文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2
16《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17《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
 2.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3.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4.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
18《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3
19*《青山不老》   0
20*《三黑和土地》  1.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 1
21《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
22《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小练笔: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
23*《京剧趣谈》   0
24《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4.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4
25《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4.阅读链接。
4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0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0

  (二)课后练习数量统计。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共编排课后练习题59道。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其中《花之歌》《灯光》《三黑和土地》这三篇略读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课后练习最多的课文是《丁香结》《桥》》《穷人》《古诗三首》《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这些篇,有课后练习题4—5道。全册平均每篇课文课后练习2.2道。相比人教版当册教材,统编版教材课文练习题有所增加。
  (三)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课后练习题主要分为两个维度:首先是阅读探究,该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课文阅读、内容、情感、主题、写法和重难点展开;其次是延伸拓展,该部分以品味、交流、拓展、延伸为主,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两个层次相互联系,逐步渐进,由课内到课外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延伸拓展学习资源。
  本册课后59道练习题从两个维度可以细分为读背积累、阅读理解、交流感悟、阅读延伸、练笔实践、资料袋等六种类型,其中读背积累有11道;阅读理解22道;交流感悟15道;阅读延伸6次;练笔实践3次;资料袋2个。

  第二部分:全册课后练习题的主要特点
  把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我发现本册教材课后习题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题干表述更加具体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题干的表述上更加具体清晰,使教学目标的指向更加明晰。以朗读素养的训练为例。众所周知,朗读是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除了少数课文习题中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之外,在大部分课后习题中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出要求。而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7篇课文中,很多课文不仅在表述上由单一走向多元,而且还在朗读课文的整体要求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细小的要求。现将两套教材部分相同文章的课后习题进行比较,如表2:
课题 人教版 统编版
《七侓长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少年闰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狼牙山五壮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在题干的表述上更加具有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细化,明确朗读不是为了读而读,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方面的训练,补充朗读的基本常识,例如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依靠朗读要求的量变来追求朗读素养的质变——朗读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
  再以《草原》一文第二题阅读理解训练为例,如表3:
  人教版 统编版
《草原》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抄下来。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人教版“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表述非常宽泛,而统编版“读下面的句子(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题干的表述就具体多了。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表述的改变,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文本,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练习设计更具层次性。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的课后习题按照“基础积累——阅读理解——拓展延伸”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梯度来设置的。下面以两套版本中《草原》一文课后习题进行比较为例。如表4:
《草原》 人教版 统编版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2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3  联系课文,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4  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草原》一课有4道课后习题,统编版只有3道,我们发现统编版课后练习中将朗读和积累进行了整合,归纳到一个版块中去了,这里不仅有形式上的量变,也有内容上的质变。人教版主要围绕课文内容、作者情感、表达方式,语句积累等方面设置题干,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文本,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统编版习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强调学生对课文中好词好句的积累、赏析,另一方面强调思维的拓展训练,即,学生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离别情境联想到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由“人”及“己”,唤起相关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对这种情感达到共鸣,因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容易多了。像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内容的把握到思维的延伸拓展,充分体现了练习设置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这样的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渐进式思维以及探究思维的发展。
  (三)题目呈现形式多样化。
  统编六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例如“阅读链接”都用统一的小图标配绿色条纹边框;“资料袋”则采用一个资料袋的小图标配蓝色边框;“小练笔”配有“钢笔”图标;《竹节人》课后练习中三位同学的交流采用“小贴士”的形式;《宇宙生命之谜》课后习题一中一同学的阅读方法则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总之,统编六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且每种题型的总体设计风格又非常统一。

  第三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学习对策
  前面我已经提到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每篇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者备课学习时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炼阅读话题、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后练习单纯地认为是学生巩固新知的课后练习作业,而是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个“抓手”。那么,再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学习,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完成完成教学任务,并能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呢?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一:紧扣要素 点状散花
  本册课本第一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紧扣这一要素其,我准备以“点状散花”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学习。(课后练习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课始铺垫——赛诗激趣 初涉雨诗
  课前赛诗,让学生背诵跟雨有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雨景及情致。
  课中探究——品词读句 联景悟境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学,结合诗句理解诗的意思。
  ◆合作交流: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品词读句 联景悟境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跳”“乱”字)“乱”字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醉于酒,更醉于景,齐背……
  课尾升华——拓展雨诗 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课件出示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这道题的学习对策就是紧扣住“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于“课始铺垫、课中探究、课尾升华”的“点状散花”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二:瞻前顾后 梯度进行
  《开国大典》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课后练习第二题:读读写阅兵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再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将前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有梯度地完成。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们应让学生对“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有个初步了解。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作者这里仅用了56个字就描写出了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特点——总分。作者首先是从“面”上指出红军“不怕难”,接着再以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越五岭、跨乌蒙、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踏岷山”五个点来分写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部分也是先概括性的描写了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群体形象,然后抓住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详细的描写,将“面”上的人物群像与“点”中的个体表现相结合,呈现出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了前面这两课的学习基础,在学习《开国大典》“阅兵式”部分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完成这道题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统编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的,同一单元里的课文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有些习题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瞻前顾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梯度地学习。
  课后练习学习对策三:有效整合 链接阅读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认为:“最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的,统编教材重视将阅读往课外拓展。”他提倡阅读教学采用“1+X”模式,在教好“1”的基础上,向外拓展“X”,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
  本册教材课后习题中就安排了5次联读任务,其中《丁香结》、《花之歌》联读的是不同作者笔下相同题材的作品;《七律·长征》一诗联读的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歌;《灯光》、《三黑和土地》联读的是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作品;《好的故事》联读的是不同作家对该作品的论述及注解。由此可见,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阅读材料有效地整合起来,把阅读向课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例如:《丁香结》、《花之歌》可以以“阅读链接”为轴心,在文本整合中激发阅读兴趣;《七律·长征》《好的故事》可以以“阅读链接”为桥梁,在文本整合中感悟人物形象;《灯光》可以以“阅读链接”做对比,在文本整合中揣摩表达方法。
  总之,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财富。它既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凭借,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知能转化、检测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习题助教、助学的功能,创造性地利用课后习题来落实陈先云理事长说的“目标意识、训练意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020-11-25]  摘自《韩吉旺第四届名师工作室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