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故宫博物院》片段赏析之一 | ||
---|---|---|
作者:佚名 |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
||||
![]()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