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盼》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中关村第二小学 刘晓丹 |
《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课文内容很好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一个“盼”字,展开叙述,并详细描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主要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和动作,表现“我”对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的心情。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作者抓住了“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致刻画了“我”对穿上雨衣的期盼。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出愿望实现的喜悦和兴奋。 课后题也紧扣语文要素设计,第一题突出中心意思“盼”,第二题学习在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基础上,怎样将重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盼”的心情和“穿雨衣”的经历,学生也都非常熟悉,所以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盼”为中心展开叙述,又选取了哪些不同事例表达中心,这也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学习习作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师板书:盼。 2.学生分享盼的经历,交流当时的心理感受。 3.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在盼什么?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和自由朗读,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自学课后生字表,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指导书写:篷、嚷、酱三个字。 注意提醒:“疯”和“唇”师半包围结构,竖撇要长一点。“篷”是上下结构,“竹字头”要写的宽,并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分不同的意思和用途。“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 5.读准字音。 窸窸窣窣 瓦蓝瓦蓝 瓶瓶罐罐 满满当当 闷雷 嘟囔 瞟窗外 焖米饭 玛瑙 厚墩墩的云彩 明晃晃的玻璃 甜丝丝的雨点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6.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一)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简要复述 文章记叙了“我”得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并最终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 三、聚焦起因,感受喜爱 1.从哪儿能感受到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呢? 2.品读1~3自然段,从雨衣的外形、我的动作、我的期盼,交流我对雨衣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吗?谁能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盼”。我是如此喜爱这件新雨衣,课文是如何把“我”盼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呢? 二、品味“盼”的心情 (一)出示自学提示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盼”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品读、体会,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二)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预设: 1.得到雨衣盼变天。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已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心理活动描写。老天似乎在和我作对,越是不下雨,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就更加急切。 2.下起雨来盼外出。 (1)放学下雨格外兴奋。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借故外出。 ①关注对话。 分角色朗读5~15自然段,交流体会心情。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③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窗前看雨,雨后盼雨。 (1)窗前看雨盼雨停。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充满童真的想法,充满对雨天的期待。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知识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三、终盼雨来,穿上雨衣 第二天早晨,雨终于被我盼来了,那一刻我竟然感觉这雨点是甜的。谁来带着我们感受一下? 1.请生读课文。 2.体会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和喜悦。 (1)下雨时的兴奋。 (2)穿雨衣时的如愿以偿。 抓住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穿上雨衣时的兴奋心情。 (3)雨点儿的跳跃。 雨点儿真的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找一找,作者是在接着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梳理内容,归纳方法 课文围绕“盼”写了好几件小事例: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其中,“盼穿雨衣”叙述的最为具体、详细,写了: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
![]() |
摘自《人教网》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盼》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