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长文短教 提高效率 | ||
---|---|---|
作者: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 蒋海燕 |
一生答:“这是一个老班长,我是从文中的外貌描写中(快四十岁了,两鬓都斑白了)知道的。” 老师再启发:“这还是一个怎样的班长?” 另一生答:“这是一个对病号的关怀无微不至的老班长,我是从第5自然段的行为描写中(尽可能、就、总能)体会到的。” 老师又启发:“有了外貌、行为描写,还有其他方式描写老班长的吗?” 一生答:“这是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老班长,我是从文中第20和第22自然段‘两次笑’的神态描写中(他笑着说,露出一丝笑意)体会到的。“ 生答:“这还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老班长,我是从文中第13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中读到的。” 最后,老师小结:是啊,这篇课文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写出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给我们展现出了老班长和小战士间深深的战友情。 评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遇到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里完成教学,有一定难度。如何实现长文短教、高效率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长文教学中,需要面面俱到吗?如何对教材进行了取舍?这是一个新的学习、探索的过程。而这《金色的鱼钩》就是“长文短教”的成功案例。老师通过认真研读文本、钻研教材,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跳跃地学习,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成功地挖掘了出来。 |
||||
![]() |
摘自《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挨”一词的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