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腊八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岔河小学 薛亚平 |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以这个问题为抓手,让孩子去发现开篇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家生动而细腻的描写,初步感受其语言风格。】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第2至19自然段是写等粥;第20-21自然段是写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设计意图:“八儿”无疑是个可爱的孩子,心急而等不了“热粥”的他一连着想了好几个主意。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些情节中认识“八儿”,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来体现人物形象的。】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5)找一找2至11小节中描写粥的句子,划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想这里对粥的描写还有什么用意?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作者笔下那一个细微的眼神、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那么地富有深意,语言的精妙之处需要反复地品读,才能读出那个味儿来。】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每一个作家的心里都住着故乡,“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更是如此。那挥之不去的乡音,那软糯香甜的腊八粥,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都是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腊八粥里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最后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指引孩子课后进一步去研读课文。】 |
||||
![]() |
摘自《如东县岔河小学》网站 | |||
上一篇 | 《腊八粥》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