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戴建荣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 | ||
---|---|---|
作者:佚名 |
聊老师,随老师的手势做呼吸。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一遍 (生1读) 师:没错,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2: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生在师三次追问下都同意,师请其坐下) 师:拿起这张纸,从第一行开始,快速地默读一遍,不要忘记下面的注释,更加不要忘记最后的作者简介。 (生默读1分钟左右) 师:好,我们五年级了,默读速度要快,都同意吗? (师追问两次,生仍然同意) 师:(请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3(读):元二,姓元,排行(xíng)第二。 师:不是排行(xíng) 生(齐):排行(háng) 生3: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读完了,你要思考了——那个女孩说的对吗? 生3:对 师:还对?她说元二是什么? 生3:名字。 师:你刚读到的是—— 生3:排行第二 师:是他的名字吗? 生3:不是。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4:家中还有一个哥哥。 师:对,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二、读诗: 1.师:好。她刚才这个“使”有没有解释啊? 生:没有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1: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1:不能。 师:如果不去? 生1:斩首。 师:加两个字,满门—— 生(齐):抄斩 师:株连—— 生(齐):九族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有没有去过? 生(齐):没有 师:在今新疆—— 生(齐):库车附近。 师: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成为—— 生(齐):安西 师:对,所以,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 生(齐):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 生(齐):阳关 师: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 生(齐):明月汉时关 师: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 生(齐):阳关 师:到了唐朝,这还是一座外族和我们汉族相争辟的地方,也就是说,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3.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生2:(读得较有感情,声音比较高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对她的朗读,有什么要说一说的吗? 生3:我认为她朗读的挺优秀,因为她声音洪亮。 师:你说的优秀就是因为她声音洪亮,对吗?还有谁要说? 生4:我感觉她感情很到位。 师:什么感情很到位?他说的是洪亮,你说的呢? 生4:我说的是她表达的情感,表达了王维送元二到安西舍不得,还悲伤。 师:她怎么读的让你感觉到她的情感?你来模仿她,读 生5:(语速较慢)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 生5:慢。 师:对啊,就是这么简单。还有谁要说一说? 生6:她读起来非常流畅。 师:还有别的吗? 生7:她把节奏读得很清楚。 师:她的情感就流露在这个—— 生7:节奏。 师:对,评点要到位,不要简单地、笼统地说有感情,感情就在你的—— 生8:节奏上 师:还在你的声音的—— 生9:洪亮 3.师:来,让咱们一起读读。送元二使安西,读,“使”字后面要停 (生齐读)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生1:(读诗题时无停顿、速度快)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懂你的意思,她的不一样就是把我刚才教的全忘记。 生1:我是这样读的 师:把你的不一样读出来。 生1:我是两个、两个、三个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师:不是可能,确确实实就是。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5.师: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生(齐):平仄 师:平仄的规律 生(齐):平仄的规律 (师领读三遍) 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第—— 生(齐):一声 师:第—— 生(齐):二声,三声,四声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 生1:仄 师:轻声。有吧?吗,吧,琵琶,犹抱琵琶—— 生2:半遮面 师:真有文化 师: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平声 师: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对,大声点,勇敢点。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说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的”要读得轻,平长仄短的规律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领读两遍) 6.师:看,这首诗给它标上平长仄短的规律。接下来,讲平长仄短的规律第二个特点,就是刚才那个女孩所说的,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重复一遍,这个规律看的是第—— 生(齐):二个字 师: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 生1:看“城” 师:“城”字现在是第几声? 生1:第二声 师: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1:平声 师:很好。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 生1:长 师:你来读 生2:渭城—— 师:读到这个“城”字,首先想到城—— 生3:墙 师:对吧?把一座城围起来,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去过北京吗? 生3:去过 师:爬过长城吗? 生3:没有 师:可惜。不到长城非淑女啊!以后一定要去。长城那么绵延起伏,能读出来吗?你再来一次 生3:渭城———— 师:差一点点。你在班里朗读数一数二的,看我的手势(师做手势) 生3:渭城———————— 师:了不起啊!长度你读出来了,那么,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 生(齐):连绵起伏的 师:能读出来吗? 生3:渭城——————(声音有起伏) 师:要跨出这一步多不容易啊!预备,读(师做手势) 生(齐):渭城——————(声音有起伏) 7.师: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 师:好极了。我请个没举过手的,你来 生1:看第四个字 师:哪个字? 生1:雨 师:现在第几声? 生1:三声 师:相当于—— 生1:仄声 师:仄声读得要—— 生1:要短 师:读 生1:(读得长度较短)朝雨 师:你的声音真好,再读一遍 生1:朝雨 师:真好听 生2:朝雨 师: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 生2:朝雨(声音稍小些) 师:还是太大,再来 生2:朝雨(更短些) (又指4人读“朝雨”) 8.师:(齐读2遍)读下去 生(齐):浥轻尘——————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看着我的手势会读吗?不看那句诗了,看我的手势。 (师做手势) 生(齐):渭城——————朝雨 师:快了,看我的手势,再来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生自由练习) 9.师:你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这个字现在几声? 生(齐):一声 师:在这里读—— 生(齐):仄声 师:因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入声”,出入的入,读的时候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读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师:要注意节奏,(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10.师:好,谁来读读? 生1:(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会读了吗? 生(齐):会 师:预备,注意情感,读 (生随师手势齐读) 11.师: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 (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 师:渭城——,齐 (生配《阳关三叠》古筝曲,齐读) 师: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生(齐):客舍青青柳色新。 12.师: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2:柳树碧绿碧绿的 师:多好啊,善于学习啊 生3:还看到了王维送他的朋友元二 师:在这青青柳色之中,王维送着元二,还有谁看到柳色了? 生4:我看见了浅绿、淡绿的柳色 师:你看的颜色不一样 生5:我看到柳条非常非常细,碧绿,上面没有一点灰尘 师:没有一点灰尘。在咱们《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 生6:不舍 师: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13.师:再用心去看,有没有看到渭城这的客舍啊? 生1: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师:这房子虽然小,但心里明白,这是故乡的—— 生1:房子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生2: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看到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2: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14.师: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 (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15.师: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第一遍师生齐读,第二遍生齐读)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1: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生2:这是一条惊险的路 生3:坎坷的路 生4:很难走的路 生5:这是一条风不休的路 生6:这是一条充满沙石的路 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师: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哪怕一句话?有吗? 生1: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师:安安全全地回来。 生2:我亲爱的朋友元二啊,你要赶快回来呀!我们继续聊天吧! 师:继续聊天吧,赶快回来吧,走一朝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他还奉着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生2:不能。 师:是,这盼望他早日回来是王维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望。 生3:元二,虽然这条路布满艰险,但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在家等你喝酒。 生4: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师: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 16.师: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17.师:读着这样的诗,你有没有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生1:友情胜过亲情。 生2:有情有义 生3:友谊第一位 生4:很关心自己的朋友 18.师: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 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师:所以,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 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1: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 生2:还有王维对元二的挂念。 生3: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 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情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又是另外一种,叫——吟(板书:吟)咱们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 生(齐):作对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 (师吟诗,学生跟吟) 师:这就是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叫文字啊,它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就把它称作是诗。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我知道,离开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罢,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真的? 生(齐):真的。 师:下课。 |
||||
![]() |
摘自《希望的田野的blog》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戴建荣教学实录无锡版——《送元二使安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