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老师:同学们,“月”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月”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月”为主题的呢?,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古诗。 《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2、解题。 (1)简介峨眉山。 (2)简介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 A 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 指名朗读,点评 C 默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交流、评价。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三、精读赏析。 1、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2)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2、赏析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3)教师描述: 老师: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和课文的内容一致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3、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4、指导背诵。 四、作业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
||||
![]() |
摘自《秋月如画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