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张新宇/执教 王玲/整理 |
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是哪一篇课文? 生:《济南的冬天》。(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 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 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温晴”是什么意思? 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慈祥。 师:哦。慈祥,有同情心。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 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 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 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 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 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明亮。 师:对。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 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 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众生笑。) 师:济南的冬天风很小又说明什么? 生:济南的冬天不冷。 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很准确的。同样,“下点小雪”也可以看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生:不太寒冷。 师:水不结冰呢? 生:冬天暖和。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如果我们要选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哪一个词呢? 生:温晴。(师板书“温晴”。) 师:围绕“温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生:四个方面。 师:哪四个方面? 生:讲了山,讲了小雪,讲了城内城外,讲了水。 师:同学们赞同吗? 生(部分):赞同。 师: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处理。 生:三个方面。 师:你去掉哪一个了? 生:小雪。 师:你为什么把小雪去掉了? 生:因为写小雪还是在写山。 师:好,由四个并为三个了。还能不能再进一步? 生:山和水。 师:你为什么把城内城外去掉了? (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写城内城外在第几段? 生:第5自然段。 师:第五段主要写城内还是城外? 生:城外。 师:城外又是写什么?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师:那还是在写—— 生:山。 师:同学们很不错,这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我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地方,第6自然段开头的三个字,大家找到读出来。 生:“那水呢”。 师: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句,表明下文要开始写—— 生:水。 师:那前面不是写水是写什么呢? 生:写山。 师:我们记得刚才提到过写济南的一句诗,叫—— 生:“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作者老舍就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其中,写山,写得多一点。同学们能不能给它分一分,看看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山? 生:写了雪后的小山。 生:没有下雪的小山。 师:没有下雪是什么样的天气? 生:晴朗的。 师:那就是阳光下的小山。 生:城内城外的小山。 师:到底是城内的小山,还是城外的小山? 生:城外的小山。 师:所以,作者写山写水,重点写山。依次写了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小山和城外小山。这一点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几幅同学们预习时的绘画作业。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济南的冬景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点评一下。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这位同学很可爱!你看,还给小山加上了笑脸呢!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表现文中哪个句子的吗?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师:这个句子写出了小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 师:小山为什么可爱呢?它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大家看这一圈小山像不像小摇篮? 生:像。 师:我说也像小竹篮呢!大家看这里的“小摇篮”能不能改成“小竹篮”呢? (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师:小摇篮和小竹篮有什么区别? 生:摇篮是用来摇婴儿的,竹篮是用来放东西的。 师:说得十分准确。哦,你还有话说? 生:实际上就是把济南这座城市比作山的孩子了,是山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了。 师:山把济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放在小摇篮里了,那山是什么? 生:母亲。 师: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为什么可爱?就因为它具有—— 生:母爱。 师:这种母爱说得具体一点是什么情感? 生: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之情。 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 师: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呵护之情呢? 生:读得温柔一点。 师:不错。这篇课文的大部分句子我们都可以用微笑的表情来朗 读。下面再读,用微笑的表情读。(生再读。) 师: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是面上含笑的,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幅。(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哟。画得这么横七竖八的。我想这位画家一定是印象画派的。(众生笑。) 师:这就考验大家了。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究竟是想表现课文中的哪个句子? 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师:我还要请这幅画的作者确认一下同学们找得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山们”有没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 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要给这幅画作个修改,怎么改才会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呢? 生:变细些。 师:当然要细。但下面就不应是白色,而应该是——(生七嘴八舌。)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这一处山景的? 生(部分):暗黄。 师:对了嘛!这下面应该是一道儿暗黄,一道儿白。请同学们把“镶”字给圈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镶”的感觉呢?你看,上面是蓝汪汪的天,下面是一道儿黄,一道儿白。而在天山相接的部分就是一道窄窄的银边,显得十分醒目。好,接着说。 生:他还把斜射在山腰上的阳光给画出来了。特别突出了斜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课本上说“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他还把矮松画了出来。 师:是这个吗?这是矮松吗?(众生笑。) 师:课文中可不是这样的。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你看,老舍就不像你这么抽象了。他是用工笔在那儿细细描绘。连树尖上这么细微的地方都写出来。请同学们把其中的“顶”字圈一下。如果把“顶”换成“压”,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这个“顶”字说明济南下的是小雪。 师:为什么说是小雪呢? 生:因为“顶”可以看出雪不厚,比较轻盈。 生:“顶”字还写出了松树勃发向上的感觉。 生:挺拔。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这里还要再说说这幅画。一个最关键的亮点同学们都没有欣赏到。同学们看我手指着的地方,这是什么东西? 生:草。 师:这些草是有规律的,看出来了吗? 生:往一个方向倾倒。说明有风。 师:那你们看这幅画是表现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生:动态。 师:文中有一句也是写动态的。找出来,读一读。 生:“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师:微笑着,语速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风儿真能把这件花衣吹动吗?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好像。 师:那这是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实景呢? 生:不是。 师:不是写实景,那是在写什么? 生:属于想象。是虚写。 师:那前面呢? 生:是实写。 师:那前后文连起来,在写法上叫—— 生:虚实结合。 师:讲得很好。还有,大家看,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描写? 生:静态的。 师:那与这一句结合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动静结合。 师:课文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这两种写法就被我们的同学这么写意地表现出来了。画得真不错。再看第三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众生赞叹。) 师:的确,美得让人心醉。你看,济南被称为泉城。泉多,湖就多;有湖,就有桥;有湖,就有柳。请这幅画的作者告诉大家,这幅画是表现文中的哪一句的。 生:“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好,我们就看这济南的水。这里水怎么会有人的感情呢? 生:用了拟人。 师:“不忍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善良。 生:慈爱。 生:似水柔情。 生:多情。 师:我们知道这是拟人,也知道水本无情。那这里其实是谁不忍得让这些绿萍、水藻被冻上? 生:作者。 师:可见,作者对济南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同样,我们再看垂柳。垂柳为什么要照影儿呢? 生:是因为它自我感觉很美。 师:说得好。垂柳因为觉得自己很美,便要照个影儿。但其实垂柳也本无情,这还是谁的感觉呢? 生:作者。 师:是的。是作者觉得垂柳很美。下面,我给这篇课文题几个字,大家看我写得对不对。 (师板书“山水草木总关情”。) 师:这篇课文是不是写山水草木总关情的? 生:是。 师:山水草木本无情,说到底是谁有情? 生:老舍。 师:是老舍对冬天的济南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 生:赞美。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最后,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好像缺了点什么,看出来没有? (师提示:左边是“山水草木总关情”。) 生:右边少了另一半。 师:这是一副对联。但只写了左边的下联,右边的上联是什么呢?就当作课后作业吧,请同学们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将它补充完整。 下课。 |
||||
![]() |
摘自《锦袍仙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