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殷会荻 |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作一个自评? 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 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试试吗? 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 (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 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小令的情感 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的,以及他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 (师板书标题。) 师: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我觉得后面的“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 生:秋思。 师:“天净沙”呢? 生:我读过一些宋词,词有词牌,词牌一般都规定了这首词有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还有格律什么的,我觉得曲牌也是这样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面很广,而且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说标题跟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有关,我们就先来解题。首先,看这个“秋”字,秋是一个季节,一般来说,这个季节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挺忧伤的。 生:也会有丰收的喜悦啊。 师:的确,秋天这个季节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但是回想一下你们读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都会是什么情感呢? 生:以前我们也学过像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类的诗句,我觉得伤感凄凉的比较多一些。包括这首曲,好像也有这种感觉。 师:是啊,所以刘禹锡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再来看这个“思”字,如果用它组词,可以组成什么呢? 生:思念。 生:思绪。 生:思乡。 生:思虑。 师:这些词都把“思”放在前面了,换个位置再组一下试试。 生:相思。 生:情思。 (师板书这些词语。) (二)抓住曲中的意象以及关键词,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 师:真不少!如果再去翻翻词典可能还有更多呢。黑板上这么多词语,到底哪些可用来描述这首小令所体现的情感呢?我们还要来看这首小令,先要把作者“写了什么”梳理出来,请大家再把这首小令读一遍。 (生读。) 生: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这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旅人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很好!只是,我还有个疑问,这首小令共有28个字,除了“断肠人”这三个字,其余25个字又在写什么呢? 生: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 生:还有“枯藤老树”。 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 师:有道理。先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昏鸦”,课下注释里解释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个“昏”字让我感觉到黄昏日落时的凄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昏”字来赏读。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凄迷”一词用得也讲究,很好。只是我有一个问题,黄昏时乌鸦归巢,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很温馨的景象,比方说你放了学,爸爸妈妈下了班,迎着落日的余晖高高兴兴回家,不是很温暖吗?怎么会有凄凉之感呢?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伤情吧,因为乌鸦都能归巢,他却回不了家。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乌鸦归巢在别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可是在诗中这个“断肠人”眼里,却会触景伤情,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人看来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生:“枯藤老树”,藤蔓枯萎了,树也老得失去生机了,好像挺颓败的,让人伤感。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枯”“老”。 师:对啊,如果改成“青树翠蔓”呢? 生: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师:所以你们看,这句话中的形容词多关键啊!那么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除了语速要放慢一点之外,是不是还要通过重读把这些词语强调一下?大家来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一生示范朗读。)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嘛,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比如六年级的时候咱们学过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又让我觉得悲伤了。跟第一句差不多,“古”“瘦”几个形容词给了我这种感觉。 师: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古”,就是古老,年头很长了,可能就破破烂烂。“瘦”,好像很没力气,没有精神。 师:不错!马“瘦”,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可能是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太累了,还可能是因为没吃饱。 师:马是如此,骑在马上的人呢? 生:也是一样瘦,而且心情很差。 师:之前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就能看到目的地了吗? 生:我觉得看不到,不然人的心情就可以好一点了,不至于“断肠”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条长长的破败得没有人烟的古道上,一匹没精打采的瘦马驮着一个心情很差的瘦人,更何况,还有西风吹来——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西风? 生:西风就是秋风。 师:秋风萧瑟,吹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很冷。 师:只是身上冷吗? 生:心也很冷。 师:前两句还是因为看在眼里的景物而感觉凄凉,这一句就直接写到断肠人自己身上和心里的凉了,真是凄凉之上更有凄凉啊!现在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朗读一下,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语速以及重读部分都处理得很好,我建议第二句的语速稍微轻快一点,语调上扬,这样我们的朗读就可以不那么呆板。再来试试看。 (生再次齐读。)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第四句作者又用一个“夕阳西下”把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设想一下,如果换成“朝阳初升”,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应该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 师:那么夕阳呢? 生:我记得有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 师:有的时候,夕阳也会让人联想到迟暮、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什么的。 生: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不知道晚上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啊! (三)以“天涯”这一关键词为抓手,更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 师:说得太好了!这情景令人情何以堪!下面请大家听一段这首小令的演唱,听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在朗读中重读的词语演唱者是如何处理的。 (播放赵志刚的昆曲演唱。) 师:谁来说说,演唱者是如何处理我们重读的词语的? 生:像“枯”“老”“昏”“古”“西”“瘦”这些词语,他都拖长了音调。 生:有的词语如果他认为需要强调可能也会反复地唱,我发现有一个词,“天涯”,他唱了好几遍。 师:对啊,这个词语刚才我们没有特别注意。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 生:为了强调嘛。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天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遥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经常用“天涯海角”这样的词语形容及其遥远。 生:我觉得这个词语还描绘出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主人公特别孤单,他骑着马渐渐走远,越来越悲伤寂寞。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种空间上的远,也许是作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那么,这种“远”是从主人公到哪里的距离远呢? 生:到他的家乡,或者说家、亲人,都是遥远的。 师:说得很好。距离的远,是一种解读。这个“天涯”还是指另一种什么的遥远呢? 生: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远。 师:具体说说看。 生:这里的遥远还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距离远。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作者倍感失落。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对这首小令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原来包含了这么厚重的情感。让我们再回到小令的标题,看看刚才大家的组词。可以说,这首小令可能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自己人生处境失意所产生的种种思绪,总而言之,作者借助秋天的种种典型景物,表达了主人公悲伤的情思。然而,这一切不是诗歌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借助诗中的景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读出来的。读这首小令,思乡的人有同感,思念亲人的人也会有同感,人生不得志的人同样会有同感。诗歌尽管含蓄,然而可以引起各种共鸣,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请大家最后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 (生完整朗读课文。) 三、小结: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 师:回顾这节课我们解读这首小令的过程,能否总结一点阅读同类作品的方法? 生:要从标题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 生:要抓住一些形容词理解景物描写要表达的情感。 生: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词,比如“天涯”,其实它对理解这首小令的内涵很关键。 生:刚才同学说的关键词在朗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四、作业 师: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下课! ![]() |
||||
![]() |
摘自《锦袍仙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