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解读  
  父爱如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爱与智慧  
作者:卢望军
   
 
  人常言,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诚哉斯言。母爱温柔,像水一样包裹着你,追随着你,抚慰着你,无处不在;而父爱沉稳,常常匿迹于不声不响之中,但,却是危难中实在的依靠,安心的交付和精神的皈依。
  一个男孩,上帝能给予他的最大的恩典,莫过于赐给他一个如大山般沉稳的父亲。而对于一个先天体弱多病而胆小怕事的男孩来说,拥有这样一座山,无异于精神的重生。这样的男孩,如果再不幸再遇上一对神经兮兮保护过头的父母,他将永远孱弱下去,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就是这样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男孩。长得瘦骨嶙峋,母亲一直叫他不要冒险,他也便一直不敢玩危险的游戏。八年来,“胆小鬼”像一个标签,牢牢地贴在他的心口上。“胆小鬼”这三个字,许是小伙伴们的口头禅吧,带着并无恶意的嘲笑和讽刺随口而出,也带着轻微的恼怒和不快随风而去;但母亲一次次“不要冒险的训诫”,则更像紧箍咒,每念一次,都要加深一次胆怯和痛苦的记忆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次次的训诫,便是他一次次自我认知的强化——我,就是弱小,我就是胆小鬼,我不能像别的男孩一样去冒险!
  其实,小莫顿也“很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活泼勇敢”,但是,他不能,因为母亲和同伴贴上去的“胆小鬼”的标签,天长日久已经内化成了他的自我认识。就像在沼泽里从猎狗嘴里侥幸逃生的丑小鸭,惊魂甫定后舒出一口气之后说出的竟然是“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大家都说他丑,他便也觉得自己真的其丑无比。呜呼!外部的评价,多么深刻地左右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男孩莫顿的心在无声地挣扎,在沉默地呐喊。
  但是,他的同伴是听不到的。他的同伴们都还太小,还谈不上体贴和厚道,还无所谓悲悯和同情,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一起疯一起野一起冒险的伙伴,所以,其他的孩子把淘气地他一个人留在悬崖上还集体哈哈大笑着说“再见”,其中一个甚至嘲弄着说:“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他们转身而去的轻快的背影,虽然与道德品质无关,但是却让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的莫顿陷入绝望。虽然最要好的朋友杰利也对他叫喊“别做胆小鬼”,是为了激励他去冒险,但是杰利不知道,这不是善意的勉励,而是沉重的打击。
  莫顿的母亲也是听不到的。女人,即使不当母亲,也天生有一种母性,天生成一种呵护孩子的欲望,像母鸡的翅膀,只有罩着孩子才觉得安心。母亲太爱他,这爱在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身边,往往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母亲想着,孩子都已经病弱成了这样,可千万别再有什么闪失了。至于孩子以后怎么办,至于能否有所成就,母亲是想不到的,或者是不愿意去想的,母亲愿意照顾孩子一辈子,而且还很为自己的伟大和无私而自我感动。无论中外,大体上来说,女人的见识和她的头发总是成反比的。
  但是,父亲听得到孩子无声的哭泣。父亲是个男人,成年的男人总是能更深刻地体察人心的厚薄人世的冷暖。父亲知道,儿子不想做个胆小鬼,儿子想像个真正的男孩那样活泼勇敢,儿子希望把“胆小鬼”这张标签撕得粉碎。同时,父亲也知道,儿子目前还不知道怎么样做,不知道怎样打败“胆小”这个由外而内入侵的魔鬼。
  父亲一定早就想帮助儿子了,但是,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他知道一个合适的机会,因势利导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块里程碑。在父亲那里,貌似平淡的言行,往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比如,莫顿的父亲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是用安慰的语气说出的“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
  在那种情况下,实在再没有比这句更妥帖的话了。
  不是焦急的语气,因为父亲的焦急,在胆小的儿子哪里,是会变成双倍的焦虑的;没有说“孩子,别怕,爸爸抱你下来”,因为“孩子别怕”再次提醒了孩子的胆小怕事的现实,而没有经过孩子的脚走的路,不会留下成长的足迹;没有说“我找你找了很久,你这孩子,叫你不要乱跑”,因为孩子已成惊弓之鸟,即使轻微的指责也是沉重的伤害;也没有妈妈式的“我的心肝我的宝贝,我终于找到你了”的喜极而泣,因为妈妈如释重负的难过会让孩子产生“都是因为我没有听妈妈的话才使妈妈担惊受怕”的犯罪感。
  父亲轻轻地说出的是“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像一次父子间的平常谈话,像一次晚饭前的例行呼唤,孩子暂时觉得,他自己只不过像平日一样因为贪玩而晚归了。父亲不想在儿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而用一句“晚饭做好了”保护了儿子脆弱的自尊。看过《迷途笛音》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用柳笛召唤迷途的小男孩并带他走上回家的路的“乡巴佬”卡廷吧?这种保护,是男人对男人的成全,非有大智慧,不能有这样的大胸怀!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在去寻找儿子的路上,父亲一定是反复琢磨过这句话的每一个字的,包括说话的语气。
  父爱如山,还在于父亲是可以依靠的,是可以切切实实地给出人生的指引的。你看,父亲对于儿子的指导,多么细致,多么智慧。
  “听我说吧,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三言两语,不仅在思想上注入一针强心剂,更在脚下找到了一块垫脚石。
  当儿子说“看见了”的时候,父亲说:“好,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是一小步,是孩子能力范围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所以孩子产生了“这似乎能办得到”的感觉并小心翼翼地付诸了行动。
  完成这一小步以后,父亲说:“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就像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就像涉过一条湍急的河,无论山高水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寸前进,就总有走到天之涯海之角的一天。
  有了前一次的胜利,这一次小男孩信心大增,非常自信地认为“我能办得到的”。那之后的每一小步,或者每一大步,于这个小男孩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欢欣鼓舞啊。每一步,都踏碎了“不要冒险”的训诫;每一步,都响着“我能行”的回音,每一步都是对过去的告别,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信心。当他终于踩在了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的时候,他必然在一阵虚脱的啜泣之后,产生一阵巨大的成就感,从此走向精神的强健——尽管他的身体暂时有可能仍然是孱弱的,但精神却从此站立起来。父亲,从生理意义上的庇佑变成了心理意义上的依靠,乃至一辈子精神的领袖,这一辈子,儿子都能源源不断地从此吸取力量。
  莫顿?亨特在65岁的时候,写了这篇文章,文章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原文中,莫顿还讲到了他在1945年驾驶没有武器装备的飞机在布满纳粹高射炮的德国本土执行空中气象侦测任务、拿到美国著名出版商的出书合同而还没有关于那本书的构思和提纲、离开家门改变一种自己一直熟悉的生活方式这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非同小可的大事,但是凭着8岁那年悬崖上父亲上的这一课,他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所有艰难险阻都走成了一马平川。
  中国俗语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说,能够成为兄弟的父子,都是在精神上相通相携的,而且,这相通相携首先在于,早年时期,父亲对儿子精神生命成长的成全——出于爱,基于智慧的成全。
  与其说,这篇文章在讲述一种人生哲理,倒不如说是在赞美教给了孩子这种哲理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庄严的称呼;父爱,是一种智慧的存在。而如果你还看过意大利电影《美丽心灵》,你会对这种表述深信不疑,并且深受感动。
  父爱如山,沉稳,有力,屹立不倒。
 
 
  [2020-08-31]  摘自《玲伢子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