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教材分析】
  作为组歌中的一个乐章,《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情绪慷慨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直抒胸臆、强化爱国热情的良好载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距离本文创作年代较远,他们对诗歌中强烈情感的理解,以及诗人为何要借黄河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理解可能浮于表面。对此,可以借助时代背景和视频资料推进问题的理解,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联系背景,概括出诗中黄河的形象和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为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做批注,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联系背景,概括出诗中黄河的形象和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为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做批注,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奔腾咆哮、勇往直前的黄河视频导入。)
  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是我们祖国伟大的母亲河!炎黄子孙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欣赏中国中央乐团《黄河大合唱》第二部分《黄河颂》的声乐视频。
  ⑴用一个词语分享观看视频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⑵说出视频《黄河颂》的表现形式,并概括内容:
   朗诵+演唱
   找出课文对应部分内容:朗诵词+歌词
   朗诵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首先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接着直抒胸臆,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2.自由朗读课文,用学习过的符号法进行标注,力图将对听读后的感受用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小组交流。
  三、品读,感悟理解。
  1.找出统领全诗思想感情的文眼——题目中的“颂”字,朗诵词中的“赞歌”,即全诗的感情基调为“赞颂”。
  ⑴圈点批注:全诗赞颂了黄河哪些方面?如何赞颂?
   方法学习:以课本旁的批注作为范例,学习批注的角度和方法。
   明确:批注的对象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可以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语言尽量精简。
  预设:①直接抒情——三次“啊!黄河!”的呼喊;
     ②诗作首尾处的呼应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③“望”“颂”字的统领作用。
  ⑵作者为何要歌颂黄河?
   补充背景资料,结合阅读体验,小结: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显示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作者光未然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的真实场面,歌颂了黄河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号召祖国儿女学习这种精神。
  2.根据批注,调整对诗作朗诵的处理方式,鼓励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恰当的方式的方式,进行合作朗读交流。
   小组的搭配形式———邻座同学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生混合组等;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可以生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插入艺术家方明的朗诵,与名家进行虚拟合作朗诵。
  3.小结,升华感受:
   用“黄河母亲,我想对您说……”的句式作为领起,以第一人称说出自己读完诗歌后的感受。
  四、作业
  1.课堂作业
   调动学生积累,分享古今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描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
   根据诗词、文学作品中对黄河的描述和自己对黄河形象的理解,展开想象,学写颂诗抒发情感,描绘自己心中的黄河。
   我的颂诗:啊!黄河!
   你是
  2.家庭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揣摩关键语句和精彩内容,做出批注。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 伟大 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民族精神
 
 
  [2020-03-12]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河颂》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