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札记  
  《老山界》教学心得  
作者:李佃军
   
 
  本课按两课时去教学,但并没有明确两课时各自的教学内容,就是第一节课将教学内容推进到那里便停在那里,第二节课接着续上。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习得阅读记叙文的一套方法:整体浏览感知到细研细读。读一篇记叙文,并非一开始就字斟句酌,推敲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个字词语句,合理的读法是先整体浏览,对内容与主题作出粗略认知,而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细研细读段落句子字词,理解的速度要快,而且准确率也高,因为你是站在高处再往低处看,看得自然要更真切些。
  快速浏览文章其实是初一第一学期要训练的阅读方式,可惜从没有真正执行过,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是第一次尝试,所以设置了一个问题串(1)去引导学生:文章记了一件事还是多件事?事情呈现的总体特点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文章的主题方向大致是什么?对于浏览一篇记叙文大致也就这么个思考路径,如果记住了、熟悉了,其实也就懂得什么是快速浏览了。
  不过这个问题串的设置还是不够精细的:一是丢了一个主问题(文章记了谁的事?),这个问题是解决主体对象的,主体对象关注了,那么浏览起来目的性会更清晰,也能提高浏览速度,这是设计的一个大疏漏;二是“文章记了一件事还是多件事”这个问法不好,因为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需要对事件的关联性进行细解读,这是细研细读里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浏览来说,抓的是整体感知,感知的是文章有没有一个核心事件,而不是关注一些“支流”问题,所以这个问法合理的应该是这样设计:文章所记的有没有一个核心事件,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共写了哪几件事?这样学生浏览起来目的性就更清晰,也更容易去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个地方设计的不好,大批学生没有收到快速浏览的效果。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快速浏览感知的学习法,学生整体上有陌生感,对一些问题的提法都感到陌生,譬如对“事件呈现的整体特点”这个问题就有生疏感,不知问啥,更不知这是啥东西;同时学生的速度也确实上不去,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快速浏览学习要以此为开端,训练下去,争取让学生熟悉起来,熟练起来,并学有所得。
  对于一些概念术语的提法也不精细。譬如文章在表现与赞美红军精神,但这个精神到底是个怎样的准确定位,用“革命精神”是没错的,但太抽象,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比较空洞,所以还要把他细化,比如用“大无畏的精神”、“旺盛的斗志”、“好胜不服输的品质”、“困境中的乐观精神”等来细化理解,学生的认知会更具体更深刻。
  学生并不具备快速浏览的能力,速度不够,文章也比较长,所以学生在短短的四五分钟里基本没有完成快速浏览的任务,所以这块教学实施时应该给予学生的时间要稍稍长些。速度是训练出来的,要慢慢提升,不能一下子就高要求。这节课这块环节的执行有些问题,初学者要缓缓教,不能脱离了具体学情了。
  浏览感知结束后,是细研细读文章。首先切入口是“内容”,在感知的基础上将内容细化分节,就是让学生学会按时间顺序结合事件过程对事件进行“切片”。这个也是学生第一次这么细的接触这些读法,所以也是加强了学习引导,设计了整个事件“切片”练习,让学生抓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词去完善所“切”的每一个“片”,这一块的设计与教学实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适合初学者的特点。
  事件是记叙文学习的重要抓手,所以要重视对事件的解读,解读其自身特点,解读其承载的内涵意义。让学生懂得,事件不是概括一下就万事了解了,事件是有发展过程的,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写文章与研读别人的文章,一定要对事件过程变化的关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一个例子,主要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关注事件阶段的特点,这个应该是没问题的,整个问题链的设计也是比较凸显事件特点的各异,而且引发学生关注事件过程的内涵意义,学会从事件过程研究解读作者行为背后的目的,教学逻辑应该是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细研细读人物描写,没有实施完整,留待下一节课继续教学,但发现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考的起点与推进有很大问题,一个语句所包含的显性与隐性意义理解不出来,说到底就是由浅入深的思考法运用不熟练。在下节课中要重点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能力。
  反思大致如此,不成体系,零碎的认识。
 
 
  [2020-03-10]  摘自《海盐县沈荡中学》网站
 
     
上一篇  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 精心备课——《老山界》教学反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