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一边看音乐,一边看屏幕歌词。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吗?或者说歌曲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
  明确:九一八事件
  师:九一八事件是中华民族的国耻,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东三省,东北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呻吟,从此,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东北的原野和山冈,这时有一群在东北的土地上诞生的青年作家,他们不愿做奴隶,纷纷从关外走向关内,在抗日的烽火里奔走,为民族的解放而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东北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对故土的深厚眷恋,展现了东北人民在日报蹂躏下的生活和不愿做努力而进行的抗争,唱出了一个时代流亡者的悲歌,为东北人民留下了悲壮激烈的画面,感情深沉,风格粗犷。如萧军、萧红等。
  端木蕻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端木红良的作品《土地的誓言》,这是九一八事件10周年作者流亡关内时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而写的一篇散文。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预习检查:见课件
  听读课文: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词,下面我把课文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位文章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把握:下面我们从整体上对课文做个把握。
  1.识文题。问: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
  明确: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同时因为土地暗喻“母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土地又表现着中华民族雪耻的心声。
  2.品感情。刚才听读了课文,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所有这些感情在文中交汇奔流,最后汇聚成对土地铿锵的誓言。
  3.找文眼。文章中有一句话统摄了上面这些感情,可以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是文章的文眼,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神经,是哪句,请找出来。
  明确: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炽痛的热爱。
  问:“炽痛”是什么意思?
  学生:热烈而深切
  师:作者的情绪非一般的乡土眷恋,而是带着国破家亡之痛的爱国色彩。他把九一八事件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感情用火一样的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4.析结构。文章共分两段,请同学们分别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听深情召唤热血沸腾第二段:忆美好生活誓言激荡
  师;这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感情的急流倾写,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各显其秀,又如一副对联,对仗工整。两段文字写法一样:都是先直接书法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又直接抒情。
  5.评人称。本文对土地的称呼前后有变化,前面称土地为“她”,后面土地为“你”,其实人称的变化是感情变化的结果。开头称关东原野为“她”而不是“它”暗含母亲的意思,这时感情比较平稳,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了而改为“你”,他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更加直接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五、品味探讨
  (一)分析第一段
  1.问:在本段作者怀着激情描写了自己的家乡,那么作者笔下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能不能集体朗读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
  学生读
  师:多么美丽丰饶的家乡,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说一下,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学生回答
  2.这些景物描写当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对家乡不可遏制的思念,这种感情如长江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
  学生:泛滥
  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看“泛滥”能不能换成“奔涌”“澎湃”
  明确:不能,“泛滥”比“澎湃”、“奔涌”多了几份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更能表现作者狂放激愤的感情。
  3.问:感情的表达和语言的形式的选择是相结合的,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选择什么形式的语言,看本段在景物描写中,在句子的形式上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排比。
  问:它有什么效果?
  明确:增强语气的连贯性和文章的气势,加强作者感情的冲击力。
  4.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除,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你是否同意?
  明确:不能,这些景物是东北土地黑土地上特有的。
  其次,土地本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列举这些景物将土地具体化、形象化,使作者的感情有了落脚点。再次,这些景物相互叠印,纷至沓来,象电影的快镜头,又象密集的鼓点,给读者造成了感觉上的有力冲击,还组合成一副立体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5.接下来作者深入表现了“我”与土地的关系,看我与土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找出描写这些关系的句子。
  明确:这说明我与土地是心心相通的,心心相印,二者合而为一,相生相融的,土地渗入到我的血液当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上面一段作者称土地为“她”暗含母亲的意思,下面作者直接称土地是我的母亲,作者象一位远方的游子一样偎依在母亲的身旁向她倾诉无限的爱恋。
  1.问:上一段作者回忆家乡时喷涌着热血、泛滥着热情,感情的旋律是激昂的,看本段回忆家乡时旋律有无变化?哪一句话体现出来?
  明确:有,“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师:经过一番激昂的宣泄,本段作者的感情稍有舒缓,他以一种平静的语调、温柔的喜悦的心情回忆关东原野的生活。
  2.问: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回忆了春、秋两季家乡的生活。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忘情地回忆了家乡的美好生活,在回忆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叹:“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3.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欢乐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
  明确:埋葬
  问:这里的“埋葬”能否换成“飘荡”“回响”等词?
  明确:不能,埋葬表示死了意思,说明这一切欢乐不复存在。
  4.那么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欢乐?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
  师:所以这段美好的回忆一方面包含着对家乡的炽爱,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敌人憎恨。爱,得多深,恨得多深。
  5.同学们看,这一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和上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舒缓。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象秋日的私语,象溪水的呢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记了现实的伤痛,但这不是激情的退潮,而是感情再次爆发的虚势,由衷的沉醉之后,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真如“平江恬静之际,复起惊涛;远山迤俪而来,突成绝壁”,造成了一种震撼心灵的美学效果。
  6.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
  学生自己找。“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能够我一切的泪水洗去你的污秽和耻辱”,
  师:整篇文章激情四射、荡气回肠,开头如大江决堤,泛滥奔流,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中间如悠扬的乐曲,让人陶醉留恋,最后爆发出金戈铁马之声,慷慨豪迈之音,令人振奋,这跌宕起伏的旋律让我们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洗礼。
  六、拓展升华
  近代以来,除了端木蕻良这样爱国爱家的人大有人在,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抛头颅、撒热血,我在这里一首有名的诗送给同学,这是著名的诗人艾青在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肆意践踏的时候写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
 
 
  [2020-03-10]  摘自《桃源春色》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