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一棵小桃树》片段赏析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通过朗读,你能从那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 生:委屈 师:“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他长得很可怜,很不受人待见。 师:“委屈”还是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他长得很没有生命力 ……(连续追问) 师: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很助于表情达意。 师: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没出息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什么情况下会显得瘦瘦的,黄黄的 生:生病了 师:其实贾平凹已经把它当人写了,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 师:除了形容词,还有没有哪个动词? 生:拱出 师:能不能改成“长出”? 生:不可以,因为拱出需要更多的力量,更能描绘出小桃树在破土而出时的艰难。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 生: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的“竟”写出了“我”对小桃树长出来的出乎意料。 师:还有哪个词? 生: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的“才”。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要到第二天才慢慢伸展开来。 师:副词往往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反思: 肖老师聚焦了重点段落,对于重点的词语进行重锤敲打。先让同学们朗读,对文字有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个主问题“你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问题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进行探究品析。 对于“委屈”这个词的理解,肖老师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几个学生“‘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的词语在这里运用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肖老师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 对于“拱”这个字,肖老师将这个词改成了“长”而不是其它的字。因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因此这样去改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对学情的把握十分精准。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很有助于对于“小桃树”形象的分析。肖老师并不是“为改而改,为教而教”,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改词的时候若故意将词改差,其目的若只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这样的思维含量就很低,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肖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运用到了“改”。例如,“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中的“说”能不能改成“笑话”。通过“改”一个字,就读出了此处是“客观”陈述,就将奶奶对于小桃树的态度与其他笑话小桃树的人区别开来,让奶奶的形象更加地清晰。再例如除了改词,还可以改标点,通过“一片,一片”和“一片一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小桃树在雨中凄惨,脆弱的状态。 除了实词的赏析,肖老师也引导学生对虚词进行品析。但他的表述非常有技巧,并不是直接让学生去找虚词,而是说“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这句话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接着他说“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这样的表述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词语。除此之外,肖老师这里看似是让简单的学生品词,但其实也是方法的渗透。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当中也在运用这种“品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语”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肖老师通过对“动词”、“形容词”、“虚词”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同时,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 |
||||
![]() |
摘自《白云无尽时教育博客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