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正是这西北高远走的一遭,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qiú枝 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 开篇点题 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 铺垫烘托 融情于景 一波三折 欲扬先抑
   托物言志 对比反问 象征手法 首尾呼应 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2021-06-27]  摘自《不过是之乎者也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