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这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吧。
  二、诵读,读通顺
  1.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歇(xiē)  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
  2.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三、再读,读文意
  1.翻译全文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2.整理笔记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
  3.梳理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第三部分:“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读,读文情
  1.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描绘。
   师小结:文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
  2.请学生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的末尾加上标点,以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3.结合课件关于作者的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课文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二、朗读,感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请两位学生代表读
  三、译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请同学们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  )和(  )在(  )因为(  )而游赏,他们(        )。
   预设苏东坡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欣赏到了美丽的月色。
  四、赏读,品心情
  1.赏析句子
   师: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预设月色入户。
   理由:“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2.理解心情
   课件出示苏轼的背景资料。(生交流讨论)
   预设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重读,品不同
   师:请同学们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六、阅读丛书《书上元夜游》《书临皋亭》完成以下任务。
   朗读《书上元夜游》《书临皋亭》,初步感知文意后,完成以下任务:
  1.熟练朗读,参考注释和译文,随文译释。
  2.翻译以下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
  3.体味心境
   从这三篇文章中,你读出苏轼怎样的心境,感受到苏轼怎样的人格魅力呢?请和组内同学一起讨论,然后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2021-06-27]  摘自《百度文库》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