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材解读  
  “课眼”所聚,生命自长
——以《答谢中书书》一文教学为例
 
作者:大理大学文学院 汲安庆
   
 
  整体感、生命感和美感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必备品质。
  遗憾的是,这些必备品质在很多语文课中并不具备。用所谓的知识点,将情韵丰富的文本大卸八块,然后驯兽般操练;罔顾文本的特性,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揭示课题——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问题探讨——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模式,看似科学规范、面面俱到,实则魂飞魄散,腐气深重;再或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逐句逐句的翻,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种说法的白话”……凡此种种,怎么还能指望他的课堂富有整体感、生命感和美感呢?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其间的弊害,正在竭力地扭转。其中,最富成效的是聚焦“课眼”,像创作精美文章一样,苦心孤诣地营构自己的课堂。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的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川成都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孔乙己》,浙江丽水陈治勇老师的教学实录《蝉》等很多课例,均鲜明地体现了上述追求。
  不过,如何利用“课眼”,打造独具匠心的生命课堂、情趣课堂、美感课堂,鲜见学理上较为系统的正面研究,故本文拟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教学为中心,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捕捉“课眼”,凝聚神髓
  “课眼”由“文眼”转化而来,文眼又由“诗眼”“词眼”衍伸而来,皆指文本中最能体现作者创作匠心,可以执一御万,统摄全篇的关键性词句。
  “诗眼”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诗句“天公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僧清顺新作垂云亭》),后陆续形诸诗文,如南宋范成大的诗句“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明代袁宏道在《与伯修书》中也写到:“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词眼”最早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该书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文眼”出现得较晚,首次出现应该是在清代学者刘熙载的诗文评论著作《艺概》中:“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当代人使用文眼,内涵明显扩大,诗眼、词眼皆被囊括其中,而后两者仍延续原初的意义。可见,从诗眼、词眼到文眼,人们对作品生命和创作匠心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和日趋丰富的过程。“课眼”的提出,正是为了萃取前人思想的精华,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化、个性化和审美化。
  课眼由文眼转化而来,二者形式上虽一模一样,但在内涵、应用范围、处理方式等方面仍有所区别。文眼主要是就文学创作而言,而课眼仅限于教学。尽管面对的是同一文本,但文眼体现的多为一个人的匠心,带有极强的原创性——作者也会向他人借智慧,但他人是不在场的,且他人之智,已被化生为作者之智;课眼更多地融汇了一群人的匠心,具有围绕文本,进行二度创造、集体创造的性质。文眼主要藉文字得以存在,而课眼除了文字,声音、身姿、动作、图片、多媒体等媒介皆可参与创造和生成。文眼可以离开课眼而独立存在,课眼却必须依据文眼而生长。倘若弄不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致使课眼远离文眼,语文课便会很容易出现严重跑偏、支离破碎的现象,离开愚公移山的执着、笃定,引导学生大谈怎样经济、省力,不破坏生态;离开父爱的真挚、深眷,组织学生批判父亲的不守交通规则;离开武松打虎过程中的勇与怯,津津有味地和学生一起声讨其如何滥杀野生动物……这些反文本的教学现象,均属此列。
  课眼由文眼转化而来,文眼对文本的主旨、意境、内容,甚至情调极具统摄力和揭示力,因此,找寻到正确的文眼,善加利用和建构,使之化为课眼,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方向明、路子正,而且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神奇效果。
  如何找寻?刘熙载的看法是利用词句、段落的“顾”(阐释、照应)“注”(暗示、伏笔)关系,在篇首、篇中或篇尾中找。循此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篇首文眼是“美”(山川之美),篇尾文眼是“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者构成了一种互文而又略含递进关系的点染与照应。
  可是,如果遇到一些顾注关系不是很明晰,更无明确词句开章道情,卒章显志的文本,该怎么办?一条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化出一个词/句,作为文本的文眼,教学的课眼。比如从《陋室铭》中化出“陋室不陋”,从《记承天诗夜游》中化出“愁”,从《祝福》中化出“希望的被屠戮”。
  找,还是化,取决于文本中文眼的清晰度。清晰、明确的,就地取材;否,化而用之。寻找文眼,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其自由言说,教师可参与其间,协助其辨析正误,丰富体验,提升认识,以实现收拢和放开,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比如,当学生找到文眼“美”或“奇”时,不必抱着万事大吉的心态马上跑开,可继续“折腾”:你是怎么找到的?凭什么说这就是文眼?“美”或“奇”,哪一个更合适?如此一来,学生对陶弘景笔下山水因美而奇,因奇而美,美中见奇,奇中见美的特点,便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玩绎“课眼”,生命融合
  从文本中找寻,确定好文眼后,还必须在形式视野下,依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的活动,巧妙引导学生优游涵泳,精骛八极,充分地调动其情感、思维和想象,实现与作者、人物形象等不同生命的对话,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拔节的沃土,思想翱翔的天宇,情感润泽的山泉。没有精致的活动设计,文眼很难真正地转化为课眼,作者所表达的情思也很难化为学生的生命体验。
  玩绎课眼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吟诵、换词、省略、质疑、还原、联想……不一而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学会追问,善于追问,敢于追问。
  在寻常处追问。平淡无奇,貌似一望而知的地方,往往潜藏着作者的情感秘密,在此逗留、欣赏,常能获得崭新的审美发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美则美矣,似乎谈不上“奇”,为什么陶弘景一口咬定它很神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称得上神奇,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就不神奇吗?透过这样的追问,我们便会发现:尽管陶弘景眼中的景象在未受工业污染的农耕时代,极为普通,但是因为作者的无限痴迷,加上“月是故乡明”式的极化情感的发酵,即便是寻常山水,他也会觉得美不胜收。更何况,他所居住的地方,山的确很高,水的确很清,青林翠竹的确四季常青。
  有学者考证出,谢中书为谢览,“为人美风神,善辞令”,深为齐高祖赏识,也为陶弘景所称奇。唐道士贾嵩所编的《华阳陶隐居内传》称陶弘景“唯奇谢览,览年少,自疑寿不永,先生曰:‘我在此,不使君了如此也。”因此,面对这样一位契友的劝说,隐意已决的陶弘景岂能不竭尽夸耀之能事,对身边的美景大加赞誉呢?夸得越猛,越得意,越好实现其“神栖寂泊,精鹜玄极”(《华阳陶隐居内传》)的追求!
  静心品味,还可以发现其间潜蕴的不寻常之美——角度变化之美。昂首是山,低眉是水,一高一低,俯仰生姿。刚柔并济之美。巍巍高山的肃穆之美;清清溪流的灵秀之美。它有动静互补之美,高山屹立,栖身一处,历千年不移;碧波荡漾.缠绵万里,经万年不息。思辨之美:高峰入云,似乎渺不可及,高而无限;清流见底,仿若触手可及,深却有度。有限和无限之间,又能悟出多少禅机?
  在奇幻处追问。奇幻处正如鲁迅先生在《致董永舒》中所说的那样,是文章的“极要紧,极精彩处”,在此处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玩味,则可顺利延长审美体验,对作者的表现匠心有更多、更深的感悟。比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可让学生探讨:奇在何处?真的是五色吗?通过讨论,学生便会领略:同一处石壁,竟能青、黄、黑、白、赤五色并呈,像神奇的五彩池一样,这已然很神奇。更何况,这些色彩还会你辉映着我,我帮衬着你,宛如一群淘气的孩子在嬉乐,所以这是色彩的舞蹈,色彩的顽皮,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境,一样的奇幻、动人。如果没有五色,作者竟然能幻视出五色,沉醉其间,那就更见神奇了!
  还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别人听来很闹心,很伤心的猿鸣——郦道元不就说过“猿鸣三声泪沾裳”么?在陶弘景的耳中却是生机满满,欢乐四溢的乐音;别人深感颓废、没落的夕照景观——如李商隐的叹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陶弘景的眼中却是活力无边,欢欣无限的画卷。猿猴乱鸣的狂欢,沉鳞竞跃的自由,实为陶弘景融入山水,身心获得大解放、大欢乐的形象写照,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也。
  在矛盾处追问。不论是刻意表现,还是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文本的矛盾处都是最能见出与文眼的顾注联系的。在此节点上引导学生多加玩绎,则可以使教学刹那间见终古、微尘中显大千。比如,文本的末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深藏了一大矛盾:中国古代文人因受温柔敦厚的中道智慧影响,对奔放、张扬的性格多持贬抑态度——班固对屈原露才扬己的个性不就腹诽过吗?更何况,在战乱频仍,血雨腥风的魏晋南北朝,士人为了全身避祸更是低调,玄风大炽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体现。陶弘景当时虽无杀身之虞,还被皇帝咨以政事,有“山中宰相”之称,但既然对官场生活厌倦,执意隐居山水,心气就该淡逸,为何还会如此“嚣张”,将自己与自我期许很高,在文学史上开山水诗派,后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的谢灵运并列呢?这样以追索下去,学生便不难感受到:作者高调自傲,并非庸俗的权势、财富炫耀,实乃以山水的真正知音而自豪,而自豪的原因恰恰是由于山水风光太奇美,太诱人,这便照应了上文的景色描写,并与不加掩饰的夸耀“实是欲界之仙都”,共同掀起了对山水炽热爱恋的情感高潮。

  三、超越“课眼”,揭示秘妙
  如果说玩绎课眼侧重的是在文眼的引领下,深入文本,实现对意蕴层个性化地开掘的话,那么超越课眼则是强调出得文本,围绕文眼,展开对形式层的秘妙揭示。
  夏丏尊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强调:“读到一部书,收得其内容,同时欣赏玩味其文字……仅仅留心内容,或只注意于文字的模效,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的确如此,没有很好地收得内容,想玩味文字是玩不起来的;不经历玩味文字的过程,想深入把握文本的内容,意蕴,乃至获得言语表现的智慧,实现读写的触类旁通也是不可能的。
  回归形式,揭秘形式,说穿了就是对“怎么写”的审视、内化和估衡。主要围绕结构、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这方面,依然见仁见智,方法纷呈。但不管从何种角度切入,都必须指向文眼统摄下的形式秘妙。何以能揭秘形式?鲁迅先生提出过对照未定稿,揣摩“不应该那么写”的原因,从而悟得“应该怎么写”的技巧——因为一对照,你就会知道“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这种方法当然绝好,但作者的未定稿太难寻觅。在电脑写作时代,更是难求。可是,如果将比照的视野适当拓宽,如将不同作家的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或对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甚至就在文本内部进行还原式比较,揭秘的方式一下子就会富裕起来。
  拿《答谢中书书》一文来说,因为同《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山水之奇,所以完全可以拿来比较:
  1、同是写水的奇,陶弘景仅写了水的清,且高度概括“清澈见底”,而吴均不仅写了水的清,还写了水的急,而描写更见精致、形象和生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否意味着陶弘景的作品等而下之?
  2、同是用心理描写,状山水之奇,陶弘景突出与山水相知的自得、自豪;吴均则突出了山水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力,拯救力,这该如何评价?
  3、陶弘景十分高调地将自己与谢灵运并列,以山水的伯乐或知音自居,如果去掉这种自炫性的句子,表达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
  将这些探究性思考题引入教学,学生必然会与文本形式有更深层面的接触,对作者的创作匠心有更为圆融、具体的体认。陶弘景白描式的勾勒,是在空间、时间的大顺序、大视野下展开的,似乎怀了天帝的视角,如数家珍,一一道来,简约而集中,为后文的浓情绽放蓄势,自有浑然天成之美。更何况,这种大顺序、大视野下的勾勒,依然有着内在的精致。比如,动静相应之美中就内含了声音的动(猿鸟乱鸣)与静(晓雾将歇),形体的动(清流见底)与静(高峰入云),色彩的动(五色交辉)与静(青林翠竹)。吴均只记单次游历的所见所闻,用了婴儿般的眼光,捕捉山水的种种新奇,并细细描摹,与当时优游的心情相契合,亦别有风味。从意脉、结构的浑成来看,二者难分轩轾。
  同是状山水之奇,两人阐发的感受,角度,风格均有不同,这正是个性创造力的鲜活表现,陶弘景奔放、浓烈,吴均含蓄、内敛,这些差别也为后世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风景。写作如此,说话亦如此,都应当相信自我的体验,忠于自我的思索,表现出独特的“这一个”来。
  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自然会明白:陶弘景的高调抒情句是不能删的,因为那是最富魅力的个性化语句,画龙点睛,振起全文,使读者的审美体验得以刷新。删去,则会个性暗淡,泯然众文了。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种‘人性活动’,它的要义只是一个人有意地用具体的符号,把自己所曾经历的情感传给旁人,旁人受这些情感的传染,也起同感。”艺术创造是用具体的符号去传递情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精致而巧妙的活动设计。要想成功地传递情思,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对话,学会体验,实现与不同生命的灵魂遇合,也使语文教学突破就文本教文本,不知打通的瓶颈,必须聚焦课眼,深入文本。如此,学者们所批判的“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教学之怪现象,也应该会自动收敛,乃至绝迹。
 
 
  [2021-07-08]  摘自《汲安庆老师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答谢中书书》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