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卜庆振
   
 
  师:同学们好,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知道我为什么选八七班吗?前年,我任教的班级也是八七班,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
  生:幸福八七吧。
  师:虽然我们没有一起上过课,但我们也经常见面,并不陌生了。我经常听老师们说起咱班的同学,老师们经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班的同学,知道哪四个字吗?
  生:团结合作。
  生:勤奋好学。
  师:差不多了,是“敏而好学”。好,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出示幻灯片)
  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
  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出示幻灯片)
  生:劳动之美,古来共谈。收获之乐,四时俱备。盛夏时节,晓雾将歇,有父子二人晒麦。夕日欲颓,父呼子装麦。子匆忙间倒持一布袋,视之,曰:“怪哉,布袋,没口。”父取剪裁开装麦,至晚未满。子将布袋提起视之,急呼其父曰:“怪哉,布袋,没口又没底。”
  师:看不懂的不要笑。
  生笑。
  师:看来大家都看懂了。现在你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好,我们看看里面的几个文言词语,看看大家真的明白了吗?“古来”什么意思?
  生:自古以来。
  师:四时?
  生:四季。
  师:将歇。
  生:就要消退。
  师:欲颓。
  生:就要落下去。
  师:倒持。
  生:倒着拿。
  师:拿倒了。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看来大家真的看明白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词语也正是我们预习中完成的重点词语。
  生:嗯。
  师:文言文不仅不难,而且是有趣的。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学习吧,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幻灯出示)
  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好,我们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谁来读一下。
  师:好,这位同学。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
  生:读准了。
  师:好,奖励十分。谢谢。
  生:谢谢老师。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特别有礼貌,接受奖励的时候用双手接,而且说“谢谢”,真好。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美。
  师:看来大家的感受是相同的,都是一个“美”字,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寻美吧。
  师:再读,把握内容。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能理解的,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生:“猿鸟乱鸣”一句,为什么用“乱鸣”?文章整体都很美,这一句似乎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师:哎呀,我们班的同学果然厉害,一下子就提出了一个这样有深度的问题。这个同学从文章的整体美感出发,发现了这样一处看上去不协调的地方。是呀,为什么“乱鸣”呢?
  生沉默。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鸣呢?齐鸣吗?
  生:嗯。
  师:好,我喊一、二、三,猿和鸟一起叫。
  生笑。
  师:大家觉得这样就美了吗?
  生:不美。
  师:大自然的美应该是怎样的?
  生:自然。
  师:对了,这样你感觉还不协调吗?
  生:不了,谢谢老师。
  师:也谢谢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好,我再出几个句子考考大家。
  (幻灯展示重点句,生翻译)
  师:理解了内容,我们再提高一下朗读的要求,读出节奏。谁来读一下。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师:大家有没有和他的节奏不一样的地方?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你是怎么停顿的?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他是怎么停顿的?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大家试读一下,哪样合适。
  生试读,意见不统一。
  师:好,我们判断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生:句子的意义。
  师:好,第一种停顿和第二种停顿在意义上有区别吗?影响句子的意义的表达吗?
  生:不影响。
  师:那么这两种停顿——
  生:都可以。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这篇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骈散结合。
  师:哇,你太大字,一下子就抓住了要点,而且用了这样专业的词汇。骈是?
  生:讲究对仗。
  师:散是?
  生:比较自由。
  师: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本文的一处美点。
  生:句式美。
  师:好,我们再来个节奏练习。听老师打节奏,根据老师的节奏来朗诵,试试哪种节奏最舒服?
  师打3种节奏。
  师:哪种舒服?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不快不慢。
  师:原来节奏不仅和停顿有关,还和速度有关呀。速度的快慢又可以用来表现什么呢?
  生:感情。
  师:我们接下来就要读出感情。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首音乐,找三个同学各选一首,根据音乐的感情来读课文,好不好?
  三名同学站到讲台上,各选一首朗读,有的曲子悲伤,有的欢快,有的轻松。
  师:哪一首适合呀?
  生:第二首。
  师:为什么第二首合适呀?
  生:第二首不悲伤也不过于快乐。
  师:那作者到底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大家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一做批注,说说这里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生勾画,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写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景象,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师:嗯,真棒。周围的景物可以很好的衬托作者的心情。还有吗?
  生:他的心情是赞美的,从“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赞美是心情吗?应该怎么说?
  生:赞美之情。
  师:对,这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还很孤独,有叹惋之情。
  师:哦?叹惋?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说,自谢灵运以后,就没有能够欣赏这美好景色的人了。景色虽好,欣赏的人却不多了。
  师:这个同学的发现很独特,在美景的背后还有叹惋。为什么作者会说,景色虽好,欣赏的人却不多了呢?人们在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再继续探究。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还有没有产生疑问呢?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书信。
  师:如果你给朋友写信,会怎么写?
  生:聊聊近况,聊聊天。
  师:那你现在有疑问了吗?
  生: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只写景呢?不写写心情呢?
  师:很好,这就是提问题了。谁来回答一下呢?
  师:可以结合写作背景。
  生:我知道了。作者不只是在写景,写景的过程中表现了他轻松愉悦的心情。
  师:嗯,很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感情呢?要这样委婉。
  生:因为当时战乱频繁。
  师:战乱频繁中,人们在追求些什么呢?
  生:当官发财。
  师:作者的最后一句是想表达什么呢?
  生:欣赏山中的美景,过轻松自在的生活。
  师:这下我们明白作者的叹惋了吧?
  生:明白了。
  师:其实,作者虽然隐居山中,却颇有名气,被称为“山中宰相”,皇帝还曾亲自写信请他出山,可他是怎样回复的呢?(出示幻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师:你觉得山中真的是只有白云吗?
  生:不是。
  师:那山中有——
  生:有安宁。
  生:有和平。
  生:有自由。
  生:有快乐。
  ……
  师:那山中没有——
  生:战争。
  生:纷乱。
  生:烦恼。
  ……
  师:作者为什么又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呢?
  生:美好的一切只能自己去获得。
  师:能不能把思想强加给别人?
  生:不能。
  师:所以,美景再好,没有一颗美好的心能不能获得?
  生:不能。
  师:美景的背后是一颗美好的心灵。我们再来看一首诗。(幻灯出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师:这首诗中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生:松树。
  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生:坚韧不拔。
  生:品质端正。
  生:坚强勇敢。
  ……
  师:原来,作者写景并不只是为了写景呀。怪不得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美好的风景背后最重要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种美好的情怀,带着美好的情怀,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处处都是美好的风景。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美丽十分”,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美好祝愿,衷心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十分美丽”。
  请组长统计一下各组的得分情况,班长评选优秀小组。
  谢谢大家,再见。
 
 
  [2021-06-27]  摘自《卜庆振-师之趣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