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佚名 |
1.把握时评的内容,了解时评的结构和特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中引用的作用。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国家公祭仪式的视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人类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5~6):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三、研读课文 1.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 这篇时评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及时评的背景,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从正面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例,指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正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接着从反面以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2.精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引用手法的地方,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第1段引用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公祭鼎铭文韵律整齐,增添了时评的表现力。 (2)第5段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拓展: 新闻评论中“引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 ②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 ③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群众中流行的并为人们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常识等; ④古代神话、传说、典故、成语、谚语、古语、古诗词、俗语、格言等; ⑤反面的话,作为靶子加以驳斥。 新闻评论中“引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点明论题; ②作为论据或佐证; ③直接作为作者的观点; ④作为批判的靶子。 四、抒发感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示例一: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记取灾难的教训。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害,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有能力不让历史重演。 示例二: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续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记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五、布置作业 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为话题,拟写一则短小的新闻时评,注意在评论中使用“引用”这一方法。 |
||||
![]() |
摘自《教习网》网站 | |||
上一篇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