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的雨》是新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之前并不曾读到过。面对这样一个新文本,解读是第一要任。翻阅手头现有的教参、资料,仍是一头雾水,主要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一个周末,在家闭门造车,实在没办法,就按照嘴古老的方式进行:检测预习——初读感知——精读细品——延伸阅读——当堂写作——作业布置。邀请本组老师在三班磨课,将重点放在语言品析环节,然而,效果不佳。本组商讨后,仍无果。厚着脸皮,粘着张老师,然而,初三教学任务繁重,第一次找他,听课十五分钟,等他下课,到办公室简单告知他我的思路,被全盘否定。他说题目是《昆明的雨》,我们就要抓住一个“雨”字,分析“雨中人”、“雨中物”、“雨中事”最后研读“雨中含情”,要抓住文章平淡而有情味的语言进行分析。回去后,更茫然了,不得不说,我领悟能力不够!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反复阅读文本,再翻看教参,还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教学思路仍是没有头绪,直到周二晚上,夜深人静时我再次研读文本,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定为:听雨声,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知人论事——擂主挑战(字词听写)——寻雨踪,感知课文——品雨情,解读语言——忆雨景,当堂写作——聚雨文,推荐阅读——课堂小结。
整堂课,我重在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汪老的语言特点,在品味中体会汪老对昆明雨季深深的想念和喜爱之情。由配乐配图的写雨的古诗文导入,从而引导学生感知雨后的深情。知人论事,让孩子们对作者有初步了解。擂主挑战是延续以往课前听写的习惯,并将此作为一场比赛,激发孩子竞争力,在识记生字词的同时考验孩子们的快速,正确,工整的书写能力。追寻雨的踪迹,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到作者围绕“雨”写到的昆明雨季的人、事、物。然后通过学生自护的圈点批注品析文章平淡有味的语言,在品读和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自己的研读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做了一个小结,同时,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当堂写作环节,在写作时,及时展示优秀作品,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其他人的作文,既是激励,也是竞争。最后,我向孩子们推荐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雨。
我想,这样算是抓住“雨”了吧。将自己的课件和教案发到群里,请本组老师共同修改,然后单发个张老师,请求指正,周二晚上,十点半后,张老师才抽出空来帮我看教学设计。环节没有问题,但关于如何上好微课,他却是千叮咛,万嘱咐。
上课的结果就不说了,但组长孙老师的点评我却牢牢记在心中——解读还不够深入!是的,这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让我深深的反思到,如若我们每一堂课都是如此反复打磨,都是集中集体的智慧,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最高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