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三峡》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代立然 |
一、初读课文,读正确 师:同学们,今天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水经注》中的《三峡》一文,我特别激动。我来自涿州市实验中学,与郦道元是真真正正的老乡。以“郦道元”命名的道元村就坐落在我校东侧。郦道元的故事在我的家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屏显图片。) 这是村中的郦道元故居。在涿州百姓的心中,郦道元是一位正直的官员,是伟大的爱国志士,是不知疲倦的旅行家,是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师:下面,我们就走进美文《三峡》。哪位同学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一女生朗读。) 师:我找一名同学点评一下她的朗读。 生1:我认为她读得很有感情,很流利。 师:确实,她读得很准确。你点评得也很好。下面,请看大屏幕,注意老师着重标示的几个字。 (屏显字词。)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夏水襄陵素湍绿潭绝巘飞漱其间 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请大家齐读这几个词语。 (生齐读。) 师:有两个字需要大家注意。“阙”这个字读作——— 生(齐):“quē”。 师:什么意思? 生2:通“缺”,是缺口的意思。 师:说得好。再看“猿鸣三声泪沾裳”,最后这个字读作——— 生(杂):“cháng”“shāng”。 师:到底应该读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裳(cháng),下裙也”,古代人穿衣和现在人不一样,裳(cháng)是古代人的下裙,与现在的“衣”和“裳(shāng)”都不一样。所以,这里应该读作——— 生(齐):cháng。 师:好的,下面老师也把这篇文章给大家读一下,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拿笔划分停顿。 (师有感情朗读课文,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句话,大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齐读开始——— (屏显。) 自三峡/七百里中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这证明你们的热情已经开始燃烧。现在,请大家以个人为单位,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大声读课文,气氛热烈。) 二、再读课文,通大意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投入,感谢你们的热情。下面,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我给大家补充了几个注释。第一个,“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什么意思? 生1:应该是“从”的意思。 师:嗯,说得很好!其实,在现代汉语中,“自”也有这个意思。那“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是什么意思?大家根据语言环境猜一猜。 生2:“自非”应该是“如果不是”的意思,这个“自”大致相当于“如果”的意思。 师:你太棒了!下一个,“或王命急宣”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3:这个我在上课前查了, 是“有时”的意思。 师:哦,这个同学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我要引申一下,我们在七年级《伤仲永》中学过一句“或以钱币乞之”,这句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有的人。 师:对,大家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这两个“或”都是代词,但一个代指人,一个代指时间,是有区别的。最后还有一个“良多趣味”中的“良”,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4:是“确实,实在”的意思。 师:好的,这几个词解决以后,我感觉这篇文章对大家已没有文字障碍。同学们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每人译一段文字,其他三名同学指正。 (生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哪个组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一下。 生1:“或王命急宣”这一句我还有些不明白。 生2:“王命”是皇帝的命令。“急宣”是紧急传达。 师:那整句的意思就是——— 生2:有时遇到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 师:看来,我们除了组内合作学习之外,还要加强组际交流。(生笑)如果大家没问题了我就考一考大家。 (屏显重点句子。)重点句子的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林寒涧肃。 生3:第一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生4:第二句的意思是“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没有这么快”。 师:这个同学因为着急,丢了一个词———“御风”。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5:驾驭着风。 师:说得好。“御”在古代也是“驾”的意思。下一句。 生6:这句应该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树影”。 师:也就是说,“回旋的清波里倒映着很多景物的影子”,可不一定只是树影啊。这可真是太美了!最后一句只有四个字,谁能试译一下? 生7:我觉得是“树林和山涧凄凉寂静”。 师:同学们说她译得对吗? (大部分说对,也有的不置可否。) 师:可是,我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树林寒冷,山涧寂静”。你为什么要这样译呢? 生7:我觉得这个句子不应该是分开的。古文中不是有这个结构吗? 师:哦,是有这个结构,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对吗?这是不可能的,打开东阁的门,却坐到了西阁的床上。这叫“互文见义”,对吗? 生(齐):对。 师:你们非常聪明。现在,我们创新一下朗读的方式。今天,同学们的穿着很有特点,男女生特色鲜明。现在,我们男生大声齐读第一、二段,女生美美地读第三、四段。注意衔接时不要出问题哟。开始。 (学生分男女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三、三读课文,赏美景 师:好,大家读得非常好。老师为何让大家这样读课文呢?我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1:让大家理解课文。 (生笑。) 生2:因为这篇文章前面比较高昂,后面比较柔软。 (全班笑。) 师:哦,前面高昂,后面柔软。你们读得是够柔软的。 生3:我感觉这样读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师:其实,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我们说人有性格,其实山水也有性格。第一、二段的山水是哪种性格? 生4:雄伟,雄壮。 师:嗯,说得不错。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齐):是三峡的山。 师:读课文感受一下三峡的山有什么特征? 生5:隐天蔽日。 师:我只要一个字。 生6:高。 师:好,除了高之外,三峡的山还有什么特征? 生7:连绵不断。 师:同学们,她说的对吗? 生(齐):对。 师:第二个问题,第二自然段,三峡夏季的水有什么特征? 生8:我觉得是“盛大湍急”。 师:“盛大”这个词用得好。哪里可以看出“盛大”来?你读一下。 (生读。) 师:嗯,这里确实表现出了水“盛大”的特点。春冬之时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 生9: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师:谁能概括得更简练准确些? 生10:我觉得“秀丽”更合适一些。 师:嗯,概括得真好。最后一段,深秋时降霜的早晨,这一段描写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齐):凄凉。 师:哪句话可以较好地体现出这一点?你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确实具有一种凄凉的美。同学们,郦 道元———我们家乡的郦道元(生笑),仅仅用了155个字,就把三峡的特征写得这样精准。现在,请同学们在每一自然段后面,批注一两个词,把本段文字所揭示的三峡的特征写出来,好吗?哪位同学愿到黑板上写在我画好的方框内? (生在课本上批注,一生到黑板上板书。) 师:好,现在大家都写好了。黑板上这位同学为我们写下四个词———“雄伟”“湍急”“秀丽”“凄凉”,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当然,还可以写其他的,只要符合景物的特征就可以。我在这里为他画上省略号吧。 四、四读课文,析语言 师:大作家余秋雨也到过三峡。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余秋雨在他的《三峡》一文中这样写道——— (屏显。) 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节选自余秋雨《三峡》 师:同学们,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山的这几句话,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话音未落,就有同学举手)我一定要给你这个机会! 生1: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 师:很好。但是我还要追问一句,郦道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山高大连绵的特点呢?比如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并没有直接说它高呀! 生1:这是侧面描写。 师:哦,也就是说它不直接写景物的特点,而是通过写其他内容来烘托景物的这个特点。这就叫做——— 生(齐):侧面描写。 师:按照这个思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属于——— 生(齐):正面描写。 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几句话,余秋雨说得没错,确实写得好。这句话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了三峡的山连绵高大的特点,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侧面烘托出了山之高。看来,要想把文章写好,还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方法。好。按照刚刚我们一起总结出的赏析的思路,好好地细读二、三、四段,并说一说你认为哪句写得好。先美读原句,然后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思考后举手。) 生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个还真是夸张,写出了三峡水流快的特征。 师:他真幽默。要说马不如水快,还可以;要说风都不如水快,确实夸张了,的确是极写水流之快。李白对这两句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觉得“素”和“绿”这两字写得好,都是写色彩的,都抓住了特点,非常传神。 师:嗯,这是古人炼字的功夫。继续! 生4:我说得不知道对不对。我认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好像突出了山间的安静…… 师:她说“空谷传响”反而突出了三峡的安静,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这个同学真了不得。明明想写静,却用动来表现这种静,这叫做——— 生(齐):以动衬(写)静。 师:以动衬静,非常好。再给一个机会。 生5:我认为最后的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得不错。作者通过引用,进一步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师:很好。文章写到这里,还没有出现人呢,如果结尾再不出现人的踪迹,那景物也就没法活了。(生笑。)我们古代的山水画轴,如果全是山水,一个人没有,好吗?不好,总是要暗示性地出现人烟,比如画个茅屋就行。因为,只有有了人,景物才能点染得活起来。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景是相当精妙的。我们说音乐家用声音去表现美,摄影家用画面去表现美,我们语文的任务是用什么来表现美呢? 生(齐):语言。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衣,语言是最精致的艺术手段,学习语言的运用也是我们语文课的核心追求。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我们的语言。请大家看大屏幕,我总结了四小句,自己品味一下——— (屏显。) 奇美好景色,细观多揣摩。 技法巧应用,语言不在多。 师:好。课进行到这里,我们对郦道元是不是更加敬佩了呢?现在,我们试着背一下课文,谁可以背下来,举手。 (有同学举手,有同学犹豫。) 师:这样,我起头,大家试背。如果有哪句记不起来,可以偷偷看一眼。 (师生齐背。) 五、拓展深化 师:大家背得很好,你们真是太棒了!同学们,现在看大屏幕,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拙文。 (屏显。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参观郦道元故居后的原创诗作。)郦道元,你是我的骄傲(节选) ———访郦道元故居 整个北魏能够让我记住的除了孝文帝———只有你 你的清朗的面容你的严猛的政风你的讨贼的愤怒还有你的匆匆的脚步 乡亲百姓拥戴的是你盗窃乱贼惧怕的是你祖国山水期待的是你后世千年赞美的是你 一部《水经注》一生秉忠义殉国逾千年文章博洽儒者宗郦学研究正当红 (全场师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大家。老师都动笔了,你们的笔也要动一下,好吗?中央电视台现在经常播放一些旅游宣传广告,很简练,例如“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你们也写两句话,宣传宣传三峡,行吗? (生写作。) 师:现在请大家积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生1:要问哪里好?三峡少不了。 (全场大笑。) 师:有时候通俗也能起到广告的作用。还可以,继续。 生2:“山水之美,灵秀三峡”。我觉得三峡更像是一位灵秀的女子。 师:真是太棒了,看来你知道神女峰啊!时间关系,旅游宣传广告的展示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并欣赏有关三峡的诗、文、歌曲等。语文应该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下课。 ![]() |
||||
![]() |
摘自《锦袍仙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三峡》教学实录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