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札记  
  我教《藤野先生》  
作者: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藤野先生》一文作为经典名篇,多次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其叙事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和主题的多义性,在教学处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化难为易,学生要真正学通这篇课文,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学法启示,是很困难的。这里,我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从概括事件入手,开始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和细致解读。
  一、概括事件
  全文总共3200余字,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事件。为了让概括的语言更加精密,我让学生采用书面解答的方式。
  经过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文章前后总共写了如下14件事情。
  ⑴“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⑵“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
  ⑶“我”在仙台颇受优待。
  ⑷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⑸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
  ⑹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
  ⑺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⑻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⑼“我”遭遇“匿名信”事件。
  ⑽“我”经历“看电影”事件。
  ⑾“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⑿“我”收藏藤野先生添改的讲义。
  ⒀“我”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
  ⒁“我”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用了这样一句话进行过渡:散文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至深感悟,那么,透过这些事件,你分别看到了什么?作者又要重点表达什么呢?
  二、透视情感
  我们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依次解读14件事情,然后再从整体思考。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14件事依次表达了如下情感:
  ⑴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
  ⑵爱国情感;
  ⑶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⑷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修边幅;
  ⑸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⑹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⑺藤野先生热情诚恳,关心“我”;
  ⑻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和对骨学极的兴趣;
  ⑼藤野先生平等待人,没有民族偏见;作为弱国国民遭遇屈辱后的愤慨;
  ⑽改变了“我”学医救国的志向(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⑾藤野先生的真诚;
  ⑿⒀⒁“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继续战斗的决心。
  就整体而言,作者要重点表达的感悟有两点,一是关于藤野先生的,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平等精神,他对“我”的关心是真诚的,是没有民族偏见的;二是关于“我”的选择,重点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我”选择的影响,这使我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弱国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三、分析关联
  文章写了多个时间段、多个地点中发生的多件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事情有机串联起来(用什么样的线索)从而做到“形散神聚”?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却又有那么多笔墨没有写“藤野先生”,那么,这些笔墨与藤野先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讨论的结果归结为两种意见:
  普遍的意见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少数人的意见是: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条暗线是爱国主义情感。
  实际上,这两种意见是统一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便是“见闻”,爱国主义情感便是“感受”。只是前者表达要通俗和直白一点,后者表达要专业和准确一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讨论归结如下:
  ⑴“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
  ⑵“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忧国之情,是学医的主要动机)
  ⑶“我”在仙台颇受优待(为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⑼“我”遭遇“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⑽“我”经历“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因此,这些笔墨虽然所占篇幅很大,但都不是闲笔,不是无关材料,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四、辩论主题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作者所不能企及的,教学他的文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文章的思想内涵。虽然在第二个环节我们已经对文章主题有所涉及,但是学生仍然未能深入领会。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结合练习一,用辩论的方法来梳理文章主题。
  正方: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反方:课文大部分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我们用教参上的参考答案做了最后的小结,同时,也提供了折中的综合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调动前面三个环节所学的内容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为支撑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021-06-25]  摘自《白云无尽时教育博客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删繁就简三秋树──《藤野先生》教学启示
下一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