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其它杂项  
  【教研有味】之从一份《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说起  
作者:中山市教研室 郭跃辉
   
 
  《语文教学通讯》(B刊)开设了一个“名篇教学”的栏目,是针对教材名篇进行的历史梳理与教学设计。发表在该栏目的文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本研究,二是典型案例,三是教学设计。文本研究主要是对文本的解读,不过侧重于过去解读的梳理与评价;典型案例主要是近几十年出现的关于该文本的典型教学案例,以及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整理;教学设计则是对该文本进行新的设计。2019年9月刊发表了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付冬薇老师的《聚焦文眼,体悟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藤野先生>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一文,读来深受启发。
  文本研究板块,付老师从写作背景、主旨探究、文本误读之处、艺术特色等角度对《藤野先生》一文进行了“梳理式解读”,查阅了大量的前人研究资料,并针对前人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典型案例板块,付老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点、教学方法等角度,对前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这两大板块的书写,带有“文献综述”的意味,是最需要时间精力以及学术眼光的,或者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术功底。广州二中的邱海林老师就曾经对教材的某些篇目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在历史梳理中发现研究的空白或误区,然后在新的课程教学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对于同一个文本而言,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每一次教学都是历史进程中宝贵的一环,这种历史眼光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尤其匮乏。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几位硕士研究生,也曾经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梳理研究了某些教材篇目,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要进行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要善于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盲区”,进而进行学术探究。
  第三个板块是教学设计。付老师的对《藤野先生》的设计,关注到了文本的体式特征,在学情把握基础上,选择“伟大”作为切入点,理清了教学脉络,注重篇性开掘。这其实是将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思路与汲安庆教授的观点进行融合,我认为是很巧妙的。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抓核心词,直奔“伟大”。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入手,直接抓住回忆性散文中主人公的特征,即“伟大”。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看几件事,质疑“伟大”。教师请学生鲁迅与藤野先生最初交往的片段,尤其是修改讲义的段落,并运用文本改写的方法,提醒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去把握作者的心情与情感。具体方法是:教师删去了原文中的一些虚词例如“便”“每”“很”“原来”“都”“不但……连……”“都”“一直”等,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悟、分析比较的方式,把握鲁迅彼时彼刻的心情。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借问题揭示文本的矛盾: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纯属分内之事,为什么鲁迅看了藤野先生的批改,还感到不安和感激?藤野先生仅仅是指出鲁迅所画的血管图移了一点位置,为什么20多年后鲁迅还充满感激,并为当年的任性自责不已?这些问题,其实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处”,并且注意到了叙事散文中“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情感张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结合后文的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进行探究。第三个板块是:品关键句,体悟“伟大”。这个部分主要是围绕鲁迅求学仙台的经历以及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中内心情感或志向的变化展开的。一个“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既将《藤野先生》与《琐记》对接,同时又将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丑态揭示了出来。在后来的两大事件中,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这也是影响鲁迅一生道路的关键事件。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不过这一部分应该算是“背景”,要想透彻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还要结合“现在的我”的心情与经历。第四个板块是:思结尾语,升华“伟大”。教师抓住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明确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几个板块的设计,内在逻辑性强,尤其是对“伟大”的把握,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思辨过程。纲举目张,整节课脉络陡然清晰。
  鲁迅先生用“伟大”来评价藤野先生以及他对自己的影响,确实是文本最关键、最核心的点。但我在对这篇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一直认为有一个点值得探究,不仅值得学生探究,也值得教师探究。那就是在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中,藤野先生基本上是缺席的。在匿名信事件中,鲁迅确实“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奇怪的是,作者并未记述藤野先生的反应与回应。我想并不是鲁迅不记得了,而是藤野先生并未对此事进行评价,而在幻灯片事件中,藤野先生整个缺席了。于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出现了:这两大事件是影响鲁迅一生的“大事”,藤野先生反而“不在场”,这也说明对于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转变,藤野先生并没有起到什么影响。那么鲁迅为什么在很多年后,还会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藤野先生呢?我认为这个关节点,是最难理解的,而这个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在原文中,鲁迅先生的想法和藤野先生是错位的,这一点在藤野先生的回忆里可以看出。这种错位是家国大义与学术精神的错位,而这两者又是如何统一的呢?这就要从鲁迅先生离开仙台后直至“现在”的人生经历去理解,要从鲁迅先生所认定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去理解。这种影响,一是毫无民族偏见,二是对学术精神、科学精神的尊重。这两种影响中,第一种影响又是最为关键的。这两种影响,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鲁迅先生用文字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的行为,而是充当了这种行为的动力。或者说,藤野先生对“现在的我”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转化的,而是间接推动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内在关联。
 
 
  [2021-06-24]  摘自《360个人图书馆》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