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实录  
  《饮酒(其五)》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邹城市第五中学 张晓凡
   
 
  一、导入
  老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天下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陶渊明。
  老师: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我们一起把它连读三遍。
  学生(齐):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通品诗韵
  老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一起共赏这首《饮酒》。先自由地大声地把古诗朗读一遍。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读出节奏。那么对于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二三节奏怎么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自由大声地朗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自由朗读)
  老师:好,来,同学们,咱们已经读完一遍了,咱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怎么样呀?
  学生:非常好。
  老师:非常好。两个要求,读对字音,达到了吗?
  学生:达到了。
  老师:那读出节奏呢?
  学生:达到了。
  老师: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好像还有那么一点欠缺。不过,没有关系,原来在古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一二声平三四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汉语中,一共有四声,一二声称之为平声,三四声称之为仄声。好,平声音长,我们碰到了平声的时候,要读的怎么样?长一些。仄声短,仄声的时候要读得相对短一些,韵字平仄皆回缓。碰到韵脚的时候,无论他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读得缓一些。平声老师用横线,仄声老师用竖线去标志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口诀来读一下。一二声平开始。
  学生(齐):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音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老师:其实,《饮酒》这首诗,并不是一首严格的五言律诗,自然也就不符合五言律诗严格的平仄规律,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借鉴这种朗读的方法,把它读出古诗的韵味就可以了。我们来试一下。“结庐”它是一个平声,老师用横线去标注。平声怎么样呢?长一些。“在”,相对来说短一些。好,就像这样和老师一起来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合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合读)
  老师:好,再缓一些。再试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合读)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合读)
  老师:最后一句再来试一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再试一下,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定要读缓是吧,就像这样。欲辨已忘言。试一下。
  学生: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自己试一下,找找感觉。
  学生:欲辨已忘言。(自己读)。
  老师:好,哪位勇敢的同学,来给我们试一下。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好,这位女同学大胆试一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不好意思,老师稍微地打断你一下,我觉得,你可能有点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只是说平声和仄声是相对的短和长,就是说不要太刻意。自然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知道吗,你还可以读得再缓一些。就像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试一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掌声在哪里?那么,受这位女同学的感染,老师也想把这首诗读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老师读完了,下面就请你借鉴老师刚才在朗读过程当中的得与失,咱们一起再把它试一下。坐好。放松,把心静下来,先来一个深呼吸。就好像置身田园一般。看着黑板缓一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进步了很多,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同学们刚才已经把这首诗重读了好几遍了,那么我想要问一下同学们,你对这首诗的一个初读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诗中的一个词去形容这种感受啊?
  学生:悠然。
  老师:对,很好。就是这种悠然的感受。好,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悠然的心境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样的一段历史。你给我们读一下。
  学生: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为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怡然自得,闲适俭朴的生活。《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二十年左右。
  老师:好,请坐。谢谢你。好,现在知道,陶渊明为什么有如此悠然的心境了吧。为什么呢?你知道吗?来你说。
  学生:因为他住在,生活在一个非常闲适的环境里。
  老师:对,非常闲适的环境里,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归隐田园的心。那你现在能不能从古诗当中,再找到一个词,去表现有如此悠然的心境的原因呢?
  学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
  老师:对,心远。远离了什么呢?一起说。
  学生:官场。
  老师:官场尘世,远离了世俗,那么亲近了什么呢?
  学生:自然。
  二、读懂赏诗情
  老师:对,远离了世俗,亲近了自然。其实老师刚才教给你的那些,所有的朗诵的技巧都是最基本的技巧,朗诵还有一招,必杀技。体会作者的情感,才是朗读诗歌的关键。现在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对话陶渊明,静下心来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大家记得要记住注释,理解词意,揣摩心理,体会情感。好,静下心来,默默阅读。思考完毕后,和小组成员讨论。
  (讨论环节)
  老师:同学们,穿越回来了。你觉得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学生:我觉得主要体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中。
  老师:嗯,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采菊和悠然写出了作者摆脱尘世,热爱自然,(17:38)。
  老师:你刚才提到两个字。悠然,是不是?你能把这种悠然的感觉,读出来吗?就这一句。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嗯,很好。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读得再缓一些,老师给你个建议啊,像这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这个见字后面,我们可以稍微有一个停顿,就好像有一个悬念一样,就像这样,悠然见南山。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好不好?来给点掌声呗。好,既然读得这么好,此时我有个建议,这个男同学给我们连读三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这三遍的过程当中,你想一下,如果你是诗人的话,在这一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嗯,好,谢谢你,请坐吧。其他同学,告诉我,你刚才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好,你说。
  学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栅栏围着一个茅草屋,周围种的都是菊花,在南边看到一个山,陶渊明就住在一棵柳树下,就读着一本古书。
  老师:你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好,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他说,他看到了东篱下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那么,据说呀,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钟爱的就是菊,《爱莲说》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学生:“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合读)
  老师:那么,菊花这种意象,也处处体现在他其他的作品当中。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陶渊明唯独对菊情有独钟呢?他为什么如此地钟爱菊花呢?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有答案的同学举手,敢于分享你的看法。这个小姑娘我看你挺有感触的,你来说一下。
  学生:菊花一般在秋天才开放,然后它不与其他花朵来相争。然而陶渊明也是很厌弃在官场的争名夺利。所以他很爱菊花。
  老师:看来他们身上有相似的地方对吗?
  学生:对。
  老师:那么如你所说。菊花在秋天开放,而不在百花开放的春天和夏季开放。那么你觉得他身上有什么品质?
  学生:与世无争。
  老师:对,与世无争的这种品质。那么,你觉得陶渊明身上有这种品质吗?
  学生:有。
  老师:好,很好。请坐。那么正如这位学生所说,你想想,陶渊明归隐田园二十余年,早已经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那么菊花身上这种高洁傲岸的品质,也正是陶渊明的品质。好,回到刚才的问题,在刚才那位男同学连读三遍的时候,你还看到了什么呢?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我仿佛看见了,在田园上遍地都有菊花,陶渊明在采摘菊花,抬头一看,刚好看到他的家乡南山。
  老师:对,抬头一看刚好看见他家乡的南山。好,坐下,这个刚好这个词,其实与我们这句话当中的一个字非常相符合。这个字用得非常得妙。是哪个?
  学生:见。
  老师:对,悠然见南山。好,我们来看一下。悠然见南山。老师在黑板上把它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悠然望南山。你觉得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老师:不可以,为什么呢?好,没关系,和你小伙伴商量商量,为什么改成悠然望南山不可以?
  (讨论环节)
  老师:好,和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有答案的同学举手。
  学生:“见”是不经意间的,然后“望”则是有意地去,知道那个地方有座山,然后,“见”可以体现出悠然的感觉。
  老师:对,非常好,你说“见”可以体现出,正好与本诗当中的悠然相符。非常好,好坐下,你的回答真棒,那么就是这样,这个“见”看来妙就妙在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其实,这种感受,我也体会过,去年我在江西婺源旅游的时候,当时,正是油菜花漫山开放的季节,我看着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心中感到非常的悠然。那么不经意间,一只蝴蝶突然间就飞到了我的身上。我看着这只蝴蝶,煽动着它美丽的翅膀,那一刹那,那种悠然之上再体现悠然感受,我心无他求,只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我想惟有用陶渊明的这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能形容。好,那么,你有类似的感受吗?如果有的话,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来,女同学你说。
  学生:春天的时候,坐在窗边,然后感觉空气十分温暖,还有阳光照在身上,忽然有一阵温暖的风吹过来,夹杂着花的香气,觉得十分悠然。
  老师:好,坐下,果然感受到这种花的香气了,非常的好,有一颗感悟生活的心。好,还有吗?
  学生:雨后在树林里,看着碧绿的小草,然后上面带有露珠,然后这个时候,吹来一阵轻风,然后心里非常的惬意,非常的美好。
  学生:夏季傍晚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然后坐在小院里,母亲给我讲故事,觉得十分悠然,这时候就会有一阵十分惬意的微风吹过,就觉得更加悠然。
  老师:对,悠然之上再添悠然。惬意之上添惬意。大家想一下,像我们这种平常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悠然之上再添悠然的感受。更别说,陶渊明归隐田园,二十余年,心早已经被大自然冲刷的干干净净。你想,他这种悠然之上再添悠然,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简直是妙不可言呀。就连苏轼也曾经这样说,他说,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如果把它改成望南山的话,那觉得整篇都变得怎么样?索然无味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不读出来,实在是太可惜了。坐好。放松自己,置身田园,体会情感。把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读出来。来,连读三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好,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说,你觉得作者的心远还体现在哪些词句中。这位男同学,看你若有所思的模样,来说说吧。
  学生: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好,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这一句作者在人聚集的地方,建造房屋,那个却不感觉到那个车马的喧闹。
  老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吧,把房屋竟建在最热闹的地区,但是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作者心远。
  老师:你能具体说一下吗?
  学生:只要心里远离了喧嚣,就不感觉到喧闹了。
  老师:对,很好,请坐,就是这样的。只要心里内心平静,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喧嚣,自然就感觉到怎自己住的地方非常的平静了。有这样一句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那么,我想陶渊明就是那个隐于市的人。这里面还有一个词,而无车马喧。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觉得这个车马喧,仅仅是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
  学生:不是。
  老师:不是的话,还指的是什么?你来说一下.
  学生:还指的世俗与官场。
  老师:对,世俗与官场,还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追逐名利的丑恶,还指所有的扰乱人心的纷扰。其实,内心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好,我们继续来说,你觉得作者的心远,还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学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佳”还有“相与”。
  老师:你来说一下这两个词。
  学生:佳的意思是,描写了山中的景色,傍晚山中的景色非常的美丽。然后,相与是相伴的意思。
  老师:你觉得,诗人陶渊明看着飞鸟相与还,是什么感受。
  学生:他悟出了返璞归真的感受。
  老师:嗯,悟了返璞归真的感受。好,请坐,就是这样。飞鸟相与还是怎样的一个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学生:两只美丽的鸟儿。
  老师:到底是几只?
  学生:很多只鸟儿,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相伴而归,回到自己的巢穴。
  老师:你觉得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十分悠然自得。
  老师:好,坐下。其实,像飞鸟这种意象一直是陶渊明最为神往的,我想,山林对于飞鸟来说,正像自然对于陶渊明一样。山林是飞鸟的栖息之巢,是他的家,那么你觉得,自然是陶渊明的什么?
  学生:家。
  老师:对,他的家。他的心灵的家,他的精神与生命的归宿,咱们同学刚才找了那么多,如此美好的词句。如果此时此刻,不读出来的话,那就太可惜了。把你的课本端起来。置身自然,体会情感,我们朗诵全诗。《饮酒其五》,陶渊明。开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这样的感受,如果不写出来,那就更为可惜。在这首诗中,老师感受到,诗人远离了尘嚣,却走近了菊花静立篱边的闲适。好,现在换你来感悟。你觉得,在本首诗当中,诗人远离了什么,却走近了什么呢?静下心来,可以写,可以想,也可以说。
  学生:诗人远离了喧嚣的官场,却走近了美丽的自然。
  学生:诗人远离了世俗,却走近了飞鸟相与的闲适。
  老师:飞鸟相与的闲适,这个闲适用得太好了。
  学生:诗人远离了尘嚣,却走近了悠然的心境。
  学生:诗人远离了功名利禄,却走近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三、读透悟诗魂
  老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想到了梁启超评价陶渊明的一些话,他说,大自然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好,正如同学们所说,在这首诗当中,心远离了世俗,却亲近了自然。好,正因为心远,所以更亲近自然。正因为亲近自然,所以更显其心远。就是这颗心,这颗宁静而自然的心。心能生意,意由心生。正如我们诗当中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真意,能让作者想要辨别的时候,却不知说什么好。你觉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真意。真意是什么意思呢?你来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真意呀?
  学生:真意就是人生的真谛。
  老师:人生的真谛。那么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好,你来试一下。
  学生:作者的真谛是指要摆脱尘世,不与官场同流合污,要热爱自然。
  老师:很好,看来你真的思考了。你说。
  学生:作者的真谛是远离世俗的纷争和走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诗人的真意是,远离黑暗的官场,去光明的追求。
  老师:远离黑暗的官场什么?
  学生:去光明地。
  老师:去光明地,去自由地去追求这种闲适的生活。好,坐下。
  学生:诗人的真意是,是远离人世的纷争,去领悟大自然的真谛。
  老师:对,领悟大自然的真谛。那这四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我认为都对。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几十个同学,自然就有几十种对陶渊明真意的解读。可是,老师在这里还想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据说,陶渊明,非常地喜欢弹琴。但是,他的家里却有一把无弦琴,他高兴的时候,就喜欢拿来拨弄两下,我想,对于诗人来说,琴有没有声音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弹琴的心弦。那么有时候,我们说话也是这样,有时候,再复杂的言语也表达不出内心的感受。语言的尽头有时候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正所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其实,真意真意,重在真,而非意。《五柳先生传》当中,有这样一句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那么从这一句话当中,你能看出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是一个率真的人。
  老师:对,是一个率真的人。就是这个真,“真”是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带有真字的一个词语,去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我们可以结合一下我们所学的他所有的作品。用带有真字的一个词语去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
  学生:返璞归真。
  老师:对,返璞归真这个词用得太好了。返璞归真,正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
  学生:真实。
  老师:对,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学生:真性情。
  学生:是一个率真的人。
  老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他返璞归真,他真诚,他真心,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是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珍贵的品质。这种真让他不带有任何虚伪的面具。我们回顾一下所学的他所有的作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还有《归园田居》,还有我们这首《饮酒》。这样一句话,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其实回顾一下,他所有的作品,我们在他作品当中,很难发现那些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他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和自然。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着黑板,我们把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句留在自己的心里。一起读,羁鸟恋旧林。开始。
  学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老师:真,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而这种真又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最为缺失的。所以,我们应当感谢陶渊明。(放滚动字幕)这就是陶渊明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真情感的人,一个做自己的人。(合读)虽然,陶渊明已经逝去一千多年,但是他就像一朵淡然开放的菊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上。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合上课本,怀揣这种最为纯真的感受,去背诵《饮酒》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下课。
  班长:起立。
  学生: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再见。

   山东省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
 
 
  [2021-06-27]  摘自《长山映水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